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05月24日

邓述东:

“一亩田”里显身手

本报记者 黄武平

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说则容易做则难,湘潭县射埠镇科协主席(原镇农技站负责人)邓述东就是这样一个用平凡诠释不平凡的人。

2010年至2014年,邓述东潜心培育的红、黑、紫、绿、白“五彩富硒米”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2016年,邓述东耗费5年心血探索总结的《一种有效降低稻谷镉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获得国家专利。

2017年至2021年,邓述东首创的“一亩田脱贫”模式,在市内外多地推广,入选全国产业扶贫百佳案例。

如今,邓述东又与“深耕一亩田”较上了劲,决心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勇往直前、再立新功。

开创“一亩田” 效益上万元

2015年,热衷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发利用的基层农技员邓述东,着手“冬闲田露天栽培食用菌赤松茸”课题研究。栽培一亩田赤松茸,大约需要10亩田的稻草做覆盖物,来年收获完赤松茸后,被菌丝腐烂的稻草又是上等有机肥,一举多得。而且,这种赤松茸栽培模式只需搞好防水浸、防践踏等日常管护,技术要求不高,非常适合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经过连续3年的“一季优质稻+赤松茸”轮作测算,每亩综合效益达1万元以上,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不失为增强“造血机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其他农户的增收渠道。

2017年,邓述东将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进行系统整理,同时设计了包菌种、包技术、包服务、包回收、包利润的“五包”办法,正式形成“一亩田脱贫”模式,在湘潭县部分乡镇示范推广。

此后4年, “一亩田脱贫”模式推广范围不断扩大,市内有23个乡镇50多个村实施,省内张家界、永州、益阳等多个市州,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以及尼泊尔、柬埔寨等国家相继引进该模式。

“一亩田脱贫”模式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纳入全国产业扶贫100个经典案例。射埠镇、湘潭县委组织部为邓述东单列“工作室”,将他从乡镇农技人员中分离出来,全身心投入产业扶贫技术和项目开发推广。

潜心“一亩田” 忘我真境界

熟悉邓述东的人都说,在以“一亩田脱贫”模式为主要手段的惠农扶贫过程中,邓述东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2018年12月,邓述东在田间指导农户种菇时,不慎踩进深淤泥,扭伤右脚膝关节。治疗期间他不遵医嘱,不住院治疗和休息,仍带伤四处奔走,导致右脚肌肉萎缩,并引发多处关节病变,留下后遗症,每逢天气变化就关节胀痛。

2020年初,逢上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农户出产的赤松茸、蔬菜等销售受阻,邓述东收购了近1万公斤,用于慰问市、县多家医院的医务人员。由于每天东奔西走,时冷时热,邓述东不慎患上了重感冒,连续吃药打针近20天才痊愈。“那段时间,不仅家人着急、埋怨,就连我自己也有点担心染病。”他说,但一想到能为农户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尽点绵薄之力,心就坦然了。

推广实施“一亩田脱贫”模式,邓述东不遗余力,不计报酬。

韶山市清溪镇长湖村42名残疾人创业团队成员慕名找到邓述东,邀请他去指导种植养殖产业提档升级事宜。他无偿提供菌种、优质杂交稻种,并以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回收食用菌、稻谷、葡萄、无花果等农产品,累计让他们增收10万元以上。

永州市宁远县冷水乡身残志坚的徐永发夫妇,通过网络及当地政府宣传了解到“一亩田脱贫”模式后,邀请邓述东上门指导。他从百忙中挤出时间,带着赤松茸菌种去义务扶持。

对待工作尽职尽责,但对待家人亏欠较多。邓述东参加工作近30年来,虽然工作单位离家不远,但除了农技站事务性工作,每年都要参与1至2个课题研究,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家务事。特别是2016年父亲重病期间,邓述东由于工作太忙,没有完整陪伴过一天。当年父亲去世后,他将母亲接到易俗河同住,但不到3年,母亲就执意要搬回去。她说:“你每天早出晚归,节假日也难得落屋,连见个面都难,我倒不如住乡里和邻居们拉拉家常。”于是,邓述东只得满怀愧疚地将母亲送回射埠镇家中,继续忙碌着自己的事业。

“深耕一亩田” 追求新目标

在“一亩田脱贫”模式推广过程中,邓述东一直没有停止开拓创新的步伐,不断学习借鉴他人经验成果,大胆开展试验性生产实践活动。

为了避免因产品单一导致滞销、廉价现象,同时也为了全方位、多渠道助农增收,邓述东针对种植结构调整区耕地、旱土,开发出“黑花生+赤松茸”“黑土豆+竹荪(食用菌)”“赤松茸+竹荪”“油菜+竹荪”“赤松茸+虫草参”等10多种循环生态高效种植模式,供农户选择。

去年,邓述东领衔的课题组与一家湘莲企业合作,在湘潭县梅林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流转1100余亩耕地,还有数十亩鱼塘,进行特色优质稻种植、“莲(稻)渔”综合种养。其中50亩采取“莲+虾”、“稻+虾”、水塘“鱼+虾”、水塘“单一养虾”等4种模式进行效益比对试验,同时摸索澳洲青虾在我市的养殖要领。今年,该生产基地规划为7大板块,打造各具特色的种植、养殖区,增加了黄金银鳕鱼、黄金大头鱼、鳝鱼、甲鱼等鱼类养殖。他说,待技术经验、生产模式比较成熟,实现亩产最佳效益时再予以推广。

位于射埠镇政府前面田垄中的“农业科技产品孵化园”,是邓述东多年来从事农业科研的试验基地。目前正在投资建设一个5G智慧农业设施大棚和一个普通大棚,用于常规生态种植、普通“设施农业”和现代“智慧农业”种植的对比研究,探索适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邓述东还在湘潭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农产品加工厂,拓展产业链,目前已试产“菇香脆”“湘莲脆”系列产品,以及赤松茸面条、黑土豆面条等。

除此之外,邓述东自2018年起在射埠镇中心完小创建校农合作教学基地,分班利用校内空地种植蔬菜、盆栽水稻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爱农强农意识。之后,他的这套教学方案,陆续在湘潭县乌石镇彭德怀红军小学、天易金霞小学,以及雨湖区、韶山市的部分学校推广,受到广大师生青睐。

近年来,邓述东陆续获得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南百县科技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湖南省劳动模范、全省最美扶贫人物等荣誉。他表示,将继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做服务农民的“孺子牛”、科技兴农的“拓荒牛”、扎根基层的“老黄牛”。不断挖掘“一亩田”的潜能,让农户稳定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记者手记

与邓述东打交道多年,深知“忙”是他的常态,所以提前3天就预约采访。

采访那天是个周末,邓述东一大早就打来电话,催问记者什么时候可以到。上午9时左右,当记者赶到他家时,屋里已坐了几人,他们是结伴来向邓述东请教技术的,一次独家采访就这样成了“聚会”。“他们也是瞅准周末来找我,大清早就打电话联系,所以我希望你早点来采访,与他们错开时间。”邓述东笑呵呵地说,“今天一起叙叙,改日单聊。”

看来,对邓述东而言,忙碌或是他一生最好的享受。

奋斗者

--> 2022-05-24 黄武平 本报记者 黄武平 邓述东: 1 1 湘潭日报 c71880.html 1 “一亩田”里显身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