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最美’农民工学习”系列报道之三
衬衫、黑皮鞋,黑框眼镜后是小麦色的皮肤,在湘乡市育塅乡南水村见到李立平的第一眼,我们很难想象,这位文质彬彬的男子是一位“职业农民”。当他熟练地拿起水枪,挽起裤脚冲洗农业机械,纯朴的田间气息扑面而来。“这些农机可是我的宝贝,得好好爱护。”
今年53岁的李立平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年少时,他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跳出“农”门,成为工程建筑行业的“包工头”;当事业一帆风顺时,他却回到农村,投资农业生产,带头成立合作社,做了职业农民;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到来,他敏锐洞察到商机,又跳出传统农业,不断学习农业新技术。种植水稻9年来,李立平借助农业机械化之力,实现了“穿着皮鞋种田”的梦想。
弃榔头 拿锄头 “包工头”返乡创业搞农业
走在石狮江左支流湘乡市育塅乡段河堤,两岸的农田里满是“对仗工整”的禾苗,大白鹅在田间大步“巡视”,这里正是“最美农民工”李立平的双季稻种植基地。
“截至5月3日,双季稻基地已经全部插秧完成。若放在几年前,这里可看不到这样成片规整的禾苗。”李立平说,9年前,在外地承包工地的他,在双抢等农忙时节还是会回家看看,种上一点乡土米菜。当他发现农村劳动力缺乏、农田抛荒现象十分严重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乡当农民。“良田沃土就这么浪费了,实在太心痛了。”李立平说。
说干就干。2013年,李立平毅然返乡,承包了400亩地种植双季稻。往后的几年,他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流转的土地逐年增加,2014年成立家庭农场;到2022年,他个人流转的土地已经有1500余亩。不仅如此,2014年他牵头与4个种植大户一起,成立了湘乡市南坪农机服务合作社,截至今年,合作社共计承包3000余亩土地。
戴眼镜 穿皮鞋 新型农民广求新技术
李立平从返乡那刻起,心理的盘算就不是做只耕种自家几亩地的传统农民,而是做懂科技、会机械的现代农场主。在外闯荡多年,他深知农业生产靠人力的时代终将过去,科技技术才是现代农业该走的道路,“一个人承包成百上千亩地,纯靠人力既误农时、良田也难种出好米。”
为了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作模式,从创办家庭农场第一天起,李立平就通过看书、上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种渠道学新技术,还参加了飞防手操作技能培训。在李立平经营的专业合作社设备仓库里,开沟机、植保无人机、旋耕机、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烘干机……水稻种植全过程所需的机械一应俱全,并且已经更新换代了多次。
在这些农机设备的帮助下,李立平亲力亲为的时候逐渐减少,甚至当起了“甩手掌柜”,只需站在田埂上指挥农机手操作机械,就能快速完成水稻种植的各道工序,成为田间的“包工头”。
除了全面铺设农机,李立平种植基地里也是大有文章。近年来,秸秆堆肥、稻里养鸭等生态循环农业成了他的心头好。不仅如此,为保障早稻育秧,他还引进了大棚恒温育秧等。李立平还在田里尝试用科技手段提高土地产出率,成功探索出提高水稻用种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地力培肥等十多项新技术,把种水稻这样的老营生玩出了新花样。
发物资 扩品种 让贫困户在土地上富起来
“这是今年的农药化肥种子。”“赵姨,扯秧苗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啊。”李立平的家和大棚育秧基地总是为一群特定的人敞开大门,他们便是李立平合作社产业扶贫所扶持的贫困户。
从2017年起,李立平的合作社连续4年在育塅乡南水村、轧桥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356人,其中有79户240人采用直接帮扶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种植优质稻、保底回收产品,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农资物资,提供代耕、代种、代插、代收、代烘。还有23名贫困户与李立平建立了长期用工关系,他们不用再背井离乡谋生活,在家门口的田间地头就能月入3000元;加上流转土地等费用,年收入也能突破4万元。
农忙时节,李立平还会另外聘请农民帮忙,为周边150余人提供了工作机会。为了稳固“员工”,同时也扩充种植基地品种,李立平还尝试了种植油菜、洋姜等农作物。
自己致富,带农增收。从一人单干,发展到5人合作社,再到现在李立平合作社的社员已经发展到285人,还为周边200余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下一步就是把生态循环农业研究透彻,带着社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乡村振兴。”李立平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