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为113人的湘潭县茶恩寺镇茶恩村竹泉组只有不到44亩耕地,而且由于水利、交通等多方面原因,所有耕地全部抛荒,抛荒时间一般为3至5年,长的近10年。
实现存量抛荒地年底前清零,成了茶恩村“两委”今年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为啃下抛荒治理这块最难啃的骨头,村“两委”将突破口选在了抛荒地占全村总量近40%、且治理难度最大的竹泉组作为突破口。
就在村组干部担心复垦工作难做、群众思想难通的时候,今年64岁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黄子石站了出来。黄子石当着村组干部和全组群众的面表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作为退伍军人我必须响应政府号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更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决定,如今党和政府把粮食生产和抛荒治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竹泉组这个头我来带。”
原先黄子石家有口面积达3亩多的鱼塘,是他12年前花了8000多元在4块相邻的责任田基础上改建的。老黄的子女都在外发展,家庭条件比较好,当年他之所以下决心改塘,一是种田收入不高,自己年岁渐大有点力不从心,二是改成鱼塘后自己或子女回家时可休闲垂钓,改善生活。
竹泉组组长宾新华说:“要不是现在政策不允许,不知道多少人做梦都想把责任田改成水塘养鱼。老黄家的鱼塘是早就改好了的,根本就不在这次抛荒治理范围之内。见老黄为支持粮食生产都把鱼塘改回了水田,其他群众的工作也就好做多了。”
群众思想通了,可治理费用从哪里来?这时又是黄子石等党员骨干率先表态:支持组上将剩余的10多万元征拆补偿款(2016年该组有14亩耕地因茶恩竹木工业园建设被征用)用来治理抛荒。
随着4月份黄子石再次投入2000多元将鱼塘恢复成水田后,竹泉组将44亩抛荒地的经营权集中统一流转给种粮大户耕种,新修了近500米机耕道和多处涵管,又组织村民除杂筑垅,做好了复耕复垦准备。
再过十天半个月,44亩抛荒多年的耕地便将栽上绿油油的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