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05月25日

乡村振兴路上的“伉俪先锋”

——湘潭县花石镇泥湾村两夫妇盘活千亩耕地

本报记者 白杨

“老邓,请你明天给我留5公斤龙虾。”“老邓,你家的土鸡还有吗?我要两只”……5月22日,湘潭县花石镇泥湾村兴业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光玉正在田垄中忙活,陆续接到多个订货电话。他说,如今只要手机一响,心里就非常高兴,1370多亩种养基地,产品销路至关重要。

“车把式”改行种粮大户

年近花甲的邓光玉曾经是一名勤劳的货车司机,依托泥湾村特有的石膏资源挣钱养家。20多年前,随着当地石膏开采被陆续叫停,货运业务萎缩,他毅然选择了“土里刨金、借地生财”。

泥湾村靠近涓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沟渠、鱼塘星罗棋布,发展规模种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00年,邓光玉流转到村内70多亩耕地、30多亩鱼塘,购置了数台农机具,全身心投入特色优质稻种植、鱼类和家禽养殖。当时,儿女年少,基本帮不上忙,里里外外的事情全靠他和妻子去做,每天忙得“天不亮起床”“含着饭走路”。

年复一年,邓光玉夫妻俩辛勤劳作,靠多种经营增收兴家。而且,泥湾村所在的花石镇是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地,流动人口多,优质稻、甲鱼、龙虾、土鸡土鸭等特色农产品根本不愁销路。因此,他流转的耕地、鱼塘面积逐年递增,生产规模陆续扩大,效益节节攀升,日子越过越红火。到2016年,耕地流转面积达200亩、鱼塘170亩,顺利注册了兴业家庭农场,正式进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列。

苦心经营 慷慨“救火”

2017年,连接花石镇泥湾村、青山桥镇新铺村的涓水“杨家渡大桥”竣工,大大缩短了泥湾村到临武高速(青山桥)晓南收费站、县道潭花线的距离,生产经营、日常生活更为便利,村内土地成为10余家规模经营主体争抢的“香饽饽”。其中有两家新进企业(合作社)分别流转了500亩耕地,大部分属于种植结构调整区,适合养鱼、种水果和蔬菜。他们开价大方,使全村耕地流转租金在原有基础上每亩陡涨200元。这样一来,对原承包农户而言是件好事。然而,在泥湾村这样的偏远乡村从事粮食、鱼类等农业产业,本大利薄,根本承受不起。邓光玉夫妇苦心经营,每年也只略有盈利,其他经营主体同样表示“不亏就算好了”。

去年以来,这两家“新进企业(合作社)”因入不敷出而难以为继,先后打了“退堂鼓”,共计1000亩耕地需要重新物色承租人。

泥湾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考虑规模经营主体的承受能力,果断将每亩租金降为原标准。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耕地、鱼塘集中流转,然后转租给现有的11家规模经营主体。由于邓光玉自己流转的耕地、鱼塘和这1000亩耕地同在一个田垄中,而且夫妇俩勤劳、经营管理能力较强,所以村“两委”动员他们全盘接下来。并向市、县农业部门替他争取了科技特派员,协助他注册了兴业种养专业合作社。

新举措应对新任务

“去年接手的第一个500亩耕地,基本改造成了荷塘,只能搞‘莲+渔’综合种养。”邓光玉说,他在当地养甲鱼和龙虾小有名气,加之有科技特派员相助,如此大生产经营首战告捷。去年4-6月每天出产小龙虾一两百公斤,全年出产甲鱼400公斤以上,供不应求。同时,他在水产养殖区放养了2000多只鸡、约1000只鸭和鹅,被抢购一空。

今年邓光玉接手的第二个500亩耕地,约300亩被改造成了荷塘,还有200亩左右是稻田、菜地、果园。其中,20亩果园中的葡萄、黄桃已经进入盛产期,品质优良。

邓光玉坦言,种水稻、养鱼虾自己轻车熟路,然而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水果和蔬菜是个门外汉。但是,今年生产基地增加了,如果继续采取雇人做事、按工日计酬的办法经营,不仅夫妻俩应付不过来,生产效益也很难保证。于是,他借鉴周边其他规模经营主体的办法,将水产、果园、蔬菜以及家禽的种养殖项目分为6大版块,每个版块聘请一名劳务承包责任人,到时按效益提成支付报酬。只有约400亩双季稻生产区,仍然由自己组织生产。

“虽然那6大版块实行劳务承包制,但生产效益与我自己息息相关,因此不可能当甩手掌柜,还得操心费力。”邓光玉说,目前是龙虾上市的高峰期,夫妻俩照常每天凌晨4时左右起床,协助承包人收网捕虾。

泥湾村总支部书记、村主任杨青秀介绍,邓光玉夫妇将1370多亩生产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受村民群众夸赞。村“两委”将一如既往地为他们提供惠农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协调处理周边关系,力争将这里打造成全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片、乡村振兴的样板田。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2022-05-25 白杨 ——湘潭县花石镇泥湾村两夫妇盘活千亩耕地 1 1 湘潭日报 c71941.html 1 乡村振兴路上的“伉俪先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