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建强
“你的电话卡涉嫌从事犯罪活动”“你的银行卡涉嫌洗钱”“把钱转到‘安全账户’”……目前,冒充公检法等类型的电诈案件仍呈高发态势。仅5月17日一天,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就成功劝阻11起电信诈骗案件,直接防止潜在损失38.6万元。
关停电话 截断6万元转账
5月17日11时许,市反电诈中心预警平台推送一条冒充公检法的高危预警信息。民警多次联系事主张女士,但其电话一直占线,民警判断她已被诈骗分子高度洗脑,立即对其电话进行技术性关停,阻断她与诈骗分子的通话,同时联系张女士家属进行寻找和劝阻。
电话被关停后,张女士随即去了移动营业厅咨询,被告知与反电诈中心联系。经了解,对方冒充上海市公安局民警称,张女士身份证在北京办了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犯罪,要求张女士在线上做“笔录”,张女士深信不疑,正在做笔录的过程中被反电诈中心民警截断。
经民警耐心地做反诈宣传,张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差点将银行卡内的6万元转入对方所谓的“安全账户”。
全城寻人 2小时止损5万元
5月17日12时,市反电诈中心预警平台推送一条高危预警信息:居民杨女士已连续通话1个多小时,“极有可能”正在遭遇电信诈骗。反诈民警立即尝试与杨女士联系,但对方一直在通话,并拒接了96110的来电。民警随即与她的家人取得联系,告知杨女士可能遭遇电信诈骗,同时派警上门,帮助寻找当面劝阻。
经过两个小时争分抢秒的寻找,民警和杨女士的家属终于在一偏僻处找到了还在与诈骗分子通话的杨女士。见到警察,杨女士一脸惊愕,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遇电信诈骗。
经询问,杨女士接到一名自称“上海警察”打来的电话,称她在上海办理了一张电话卡从事犯罪活动,要求她立即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并将手机设置成拒接来电状态,还需要马上找一个独立的空间接受“上海警察”的视频调查做“电话笔录”。当时,杨女士已将银行卡的数量和余额等信息全部透露给了对方,诈骗分子正在诱导她进行下一步操作。好在民警及时赶到,成功为杨女士止损5万余元。
两地联动 真假警察的较量
5月17日16时许,市反电诈中心预警平台接到一条冒充公检法的高危预警信息,民警立即与机主联系,但电话一直占线或拒接。民警迅速联系运营商技术性关停电话,切断机主与诈骗分子的联系通道。
民警调查发现机主刘女士是长沙居民,立即联系长沙反电诈中心,接力派警上门寻找。长沙警方找到了正准备转账操作的刘女士,她仍然恍如梦中。刘女士说,她接到了一个自称是警察的陌生电话,对方准确地说出了她的个人信息,并与她通过微信进行了视频通话,看见视频内的陌生男子身着警服,刘女士信以为真。“假警察”说刘女士涉嫌一起刑事案件,需要配合接受调查。刘女士被吓得慌了神,便按照对方通话中的一步步诱导,拒接了所有来电,正准备提供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刘女士银行卡内有6万元,所幸民警劝阻及时,她还没有完成转账操作。
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最近一段时间,电诈分子作案手法多以冒充公检法、办理贷款、冒充客服婚恋交友、刷单诈骗等5类诈骗为主。为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刑侦支队坚持打防结合、防范为先,强化科技支撑、技术反制,筑牢预警劝阻“防火墙”,加固资金拦截“防洪坝”,增强识诈防诈“免疫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发生。
该负责人也再次提醒,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视频方式进行办案调查,不存在“安全账户”或“核查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通知涉案人员核查资金、转账汇款等。市民面对可疑电话和信息时,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遇事要和家人、朋友多商量,有疑惑请到附近派出所或拨打96110咨询,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汇款、不转账。
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