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雨湖区柴山学校,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欢声笑语。与早些年家长们总想“舍近求远”,把孩子送进“城”相比,现在村里的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就近读书。这样的转变,得益于雨湖区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和发展。
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4年雨湖区提出了建设“1+1+1教育生态圈”的思路,即由一所强校为主导校,其他同层次、不同办学规模的相关学校为成员校,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一个和谐共生共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
8年来,雨湖区举全区之力推进教育生态圈工作,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好,把每一堂课都上好,先后组建11个教育生态圈,校际特别是城乡之间差距不断减小,市民的教育幸福感越来越强。
城里教师与乡里娃网上有约
“每周五上午的第四节课,我都与远方的孩子们有个约会。”采访中,熙春路逸夫小学英语老师王璐面带微笑地告诉我们。王璐所说的“约会”其实指的是借助网络联校的平台,让不同学校的孩子们同上一堂课,实现优质课堂共享。
为提升课堂质量,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雨湖区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网络联校群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教育生态圈网络联校群工作,由风车坪建元学校等9所网络主校带动教育生态圈互动校积极开展活动,推进“互联网+”条件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整体提升雨湖区教育信息化水平。
曙光学校生态圈借助网络联校的平台,通过专递课堂的形式,去年与其成员校师生们共享了70余节优质课。不仅如此,老师们还针对每节课,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用“马路牙子评课法”进行教研,让每位老师发声,助力老师们破解教学中遇到的难题。风车坪学校组建了两个专业支持团队,分别是信息技术老师组成的技术支持团队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为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短缺学科开设专递课堂,促进教师成长。江南教育生态圈则实行骨干教师一月一课、教研组长一期一课的网络校联体课程,为生态圈教育教学工作助力。教育生态圈网络联校群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教师共培促进乡村教师成长
“以前的学习和教研就像没有舵手的航行,加入生态圈后才有了前进的方向。”仙女中学沈巧担任语文教学,学校仅5名中学语文教师,以前的教研活动大多在语文组内5个人进行。自从加入了湘锰中学生态圈后,圈内50名语文教师同时开展教研,集体备课、磨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很快。
雨湖区各教育生态圈还通过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加强乡村教师的“实战”训练。风车坪学校每周五下午的“青年创研营”校本培训,风车坪建元学校的新教师培训,韶西逸夫小学的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培训,江南学校的送教下乡等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另外,雨湖区鼓励生态圈内主导校培养教学加管理型人才梯队,派出至生态圈内外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职,引导教师自主从名校、大校向农村学校、相对薄弱学校合理流动。2021年,雨湖区校级干部交流12人,区内流动调配教师41人,跨校任教10人,下乡支教7人,流动定时支教256人,跟班学习26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增强。
校园成为乡间最美风景
走进鹤岭镇仙女中学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4层教学楼、明亮温馨的宿舍、漂亮的环保塑胶操场、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功能室……这样的场景让人很难将其与印象中的乡村学校联系起来。
仙女中学负责人介绍,从2016年起,雨湖区政府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资金,对仙女中学进行提质改造,目标是将仙女中学改扩建成功能齐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提质改造后的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室都安装了希沃白板、护眼灯,寝室有独立的卫生间、热水系统。尽管是农村学校,但配置丝毫不逊于城区,孩子们如今享受着与城里学生一样好的学习环境。
近年来,为了消除城乡壁垒,缩短城乡教育差距,雨湖区委、区政府科学制定方案,优化学校布局,采取“撤、并、转、建”等方式,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整合调整、挖潜扩容、提质增效,清联学校、源湘学校、稠泉学校、柴山学校等一批农村学校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硬件达到了与城区学校同等标准。
不仅硬件设施上来了,农村学校教师也在迅速成长,教学质量快速提升。近年来的数据显示,雨湖区农村学校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合格率、普高上线率均逐年上升,学生回流数逐步增加。2021年,姜畲镇教师个人获得区级以上奖励160人次,学生获得区级以上奖励81人次,学校集体获奖8人次;鹤岭镇教师个人获得区级以上奖励203人次,学生个人获奖58人次,学校集体获奖7人次。
农村学校已逐步成为雨湖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