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德全
1927年3月21日清晨,黄浦江畔沉闷的夜色还未完全褪去,中共江浙区委发出“上海全市施行总同盟罢工,同时举行武装起义”的命令。
这是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无异于一声惊雷,将睡眼惺忪中的大上海唤醒。近80万上海工人行动起来了,3万余名工人武装纠察队行动起来了。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至3月22日傍晚,上海的警署全部被攻破,兵营全部被摧垮。上海工人击败了直鲁联军,占领了整个上海市区,取得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个胜利。
这次武装起义的总指挥,就是中共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
一
罗亦农1902年6月18日出生于湘潭。“五四运动”爆发,给沉闷黑暗的中国带来清新气息。1919年秋天,17岁的罗亦农按捺不住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热情,只身前往上海。
在上海,他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0年盛夏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罗亦农敲开了渔阳里二号陈独秀的门。从此,罗亦农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1921年春节后,经陈独秀介绍,罗亦农和20多个青年辗转去了列宁的故乡,在一所专门为东方各民族培训革命干部的学校——东方劳动大学就学。罗亦农在专设的“中国班”学习,并被选定为“中国班”的学生负责人。1921年冬天,罗亦农由团转入共产党后不久,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成立,罗亦农任支部书记。1922年1月下旬,“远东各国共产党与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罗亦农与俞秀松、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正式代表参加了大会。
因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1923年3月东方大学设立中国语言组时,罗亦农被选为中国语言组书记,并兼任中国学生的唯物论教授和俄文翻译。
他从一个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前途的普通农村青年,成长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5年3月,罗亦农从莫斯科回到了上海。党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接见了他,让他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去广州筹备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
罗亦农为劳动大会的筹备和召开,日夜奋战,写出了数篇文章发表在《向导》等党的刊物上。罗亦农在文章中阐述了“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者”,提出了“实行工农大团结”等闪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观点。
大会后,罗亦农就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部长。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惨案”。中共广东区委联合全国总工会,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罗亦农频繁往返广州、香港之间,团结各行业工会,统一斗争方向,最后取得了大罢工的胜利。
罗亦农回国仅半年,以火热的情怀和非凡的才能,在党内的声望与日俱增。
二
1926年新年伊始,罗亦农出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
他凭着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马克思主义的大智慧,在反动势力的鼻子底下,将党员的队伍发展了近一倍,恢复和新建了江、浙、沪的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并培训了一支一万多名工人纠察队员的武装力量。在总结前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后,终于取得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全面胜利。
然而,武装起义胜利后不久的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的反革命政变。党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
1927年7月上旬,他就任湖北省委书记。这时的武汉,“山雨欲来风满楼”。汪精卫把持的武汉国民党右派正准备步蒋介石后尘,公开反共反人民。罗亦农一到武汉,便组织各级党的负责人紧急部署转入地下,并作好长期和敌人斗争的准备。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三镇。因为罗亦农事前有准备,省委机关和各级党的组织在敌人疯狂的猛扑中,未遭受过多的损失。
1927年8月6日,罗亦农和瞿秋白、毛泽东等21位中共党的领导人相继来到汉口三教街41号,秘密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会议选举瞿秋白、罗亦农等九人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毛泽东等七人为候补委员。会上决定罗亦农任长江局书记,仍兼任湖北省委书记,指挥湖北和长江中上游数省的革命运动和党务工作。他与湘潭老乡毛泽东分别在湖北、湖南发动起轰轰烈烈的秋收暴动。
在罗亦农的精心策划下,鄂南秋收暴动爆发了。5万余人的农民队伍,攻占鄂南数个重镇和县城,组织起革命政府,截断武长铁路达两月之久,歼灭了大量敌军,除掉了数百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地主恶霸。由于敌人大量增兵,暴动失败了。但却唤醒了民众,锻炼了干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罗亦农还直接安排“黄麻起义”,促成了鄂豫皖地区的红色割据。
三
1927年11月,在中共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罗亦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兼组织部部长。他再一次回到了上海。
正当罗亦农全身心投入中共六大的筹备工作时,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被捕了。
第二天,中外报纸刊登了罗亦农被捕的消息,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惊喜若狂:“首要已擒,共祸可熄”。敌人对罗亦农许以高官厚禄引诱未成,又对罗亦农施以酷刑,却丝毫也未能动摇罗亦农的钢铁意志。蒋介石迅速下达了“就地枪决”的命令。
1928年4月21日黄昏,上海龙华戒备森严,罗亦农从容步入刑场。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儿子、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罗亦农英勇牺牲了。
罗亦农临刑前用隐语写下了给党中央的信,交代未尽的工作,表示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并勉励同志们继续奋斗。
罗亦农牺牲后,党中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刊发文章《悼罗亦农同志》,称“中国无产阶级丢失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丢失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2009年,罗亦农被中宣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