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09月21日

“生态书记”黄锡芝

本报记者 陈静

第一书记的“驻村经”③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农旅融合的发展密码。”作为市生态环境局派驻湘潭高新区双马街道法华村担任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的黄锡芝,从驻村第一天起,“生态法华”理念就深入骨髓。

法华村地处湘潭市东大门,京港澳高速公路和沪昆铁路交叉从村上穿过,东边法华山脉成为法华村一道天然风景线。“既是风景线,也是生命线,更是法华村未来的黄金线。”黄锡芝说。

守“绿”换“金”

“法华村的村情与柳桥村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2021年5月,黄锡芝结束在湘潭县柳桥村的3年驻村工作,来到法华村。

“要守住绿水青山,得靠顶层设计。”驻村1年多来,黄锡芝走村入户,掌握村情、组情、民情。根据法华村特有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位于绿心区的开发限制,他与村“两委”共同努力,完成了法华村村庄规划,给法华村定下的长远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先行。村里抓住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的契机,修建了进村村牌、村道两旁绿化及文化墙,打造了司基大塘休闲垂钓中心、生态停车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了司基、加禾、甘冲3个组美丽屋场……整村面貌焕然一新,处处体现出生态文明新风貌。

“考虑到游客上下法华山不方便。”短短3个月内,法华山生态停车场到林荫道的500余米阶梯步道连接工程顺利完成。这项工程很好地带动了法华村的人气。

“每天至少有上千人游法华山,人气增加,慢慢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法华村长乐泉山庄老板李丰登说。在法华村,这样的农家乐零星地散落在法华山脚下。垂钓、休闲、餐饮,成为城里人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变“荒”为“宝”

如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是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和责任。“因为法华村属绿心区,不能兴办工厂,原来兴办的砖厂等产业退出后,村集体还负债200万元。”黄锡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招商引资。

“去年引进一个山地越野项目,因为不能砍树而搁置,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黄锡芝越挫越勇,根据沪昆铁路两侧三个组140余亩管控区农田闲置实际情况,他和村“两委”积极组织村合作社与辉煌合作社合作,种植草皮。

“之前因为是管控区,不能种田,近200个村民经常上访,草皮项目经营后,村民有了流转费,信访问题迎刃而解。”黄锡芝说,项目既治理了抛荒,也让法华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11万余元。

聚“少”成“多”

“公司加农户,吸收21户村民领养藏香猪300多头,公司负责销售和技术指导。”在长乐泉山庄的后山,肥壮的藏香猪满山跑。李丰登说,今年年初,村里注入30万元,与他共同经营长乐泉种养专业合作社,养殖藏香猪、黄鳝、甲鱼等特色农产品。

村民李伟领养了30头藏香猪和一头母猪,现在猪快出栏,以每公斤50元的收购价来算,收入可观。

“这个项目估计年终将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6万余元。”黄锡芝说,村集体收入聚少成多,产业发展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黄锡芝坦言,法华村的发展既要考虑短期现实问题,更要考虑未来长远利益。短期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想方设法,积少成多,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长远看,是布一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生态大棋”。

根据刚刚编制完成的法华村产业发展规划,未来,法华村将以运动+康养为“产业引擎”,以家庭农场集聚区为业态核心,打造集“生产、运动、康养、研学、亲子、观光、养生、休闲”于一体的“多业态复合”型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

--> 2022-09-21 陈静 本报记者 陈静 1 1 湘潭日报 c78406.html 1 “生态书记”黄锡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