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09月21日

乡贤给力 “碳棚”蝶变

本报记者 黄武平

“如今的碳棚村可以改名别墅村了!”这是近年来许多人对湘乡市东郊乡碳棚村的评价。该村因“建筑湘军”而较早地成了湘乡市乃至湘潭市的富裕村,历年来不仅民房提质改造数量多、档次高,村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推进,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们在外地从事工程建设或房地产开发赚了钱后,不忘反哺家乡,积极为村里的公益事业作贡献。

9月19日,碳棚村“两委”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前后,村里组织召开了两次“乡贤座谈会”,共商助力乡村振兴事宜。第一次有42名乡贤捐款,共计58.5万元,每人1000元至5万元不等;第二次又有20人捐款,累计35.5万元。其中,村民张衡丽、王劲、王建仕参加了两次座谈会,每次捐5万元;还有田向群、王四清等人也两次捐款,每次2万元。

今年来,碳棚村利用这些善款,按规划拓宽加固了主村道,并对部分村组道路的绿化、美化和亮化进行了提质改造或增补,实现村域内路灯全覆盖,同时还完成了两口骨干鱼塘的清淤和边坡护砌。在乡贤义举的影响下,全体村民踊跃投身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稳步推进,垃圾处理付费制顺利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争先恐后,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碳棚村位于320国道两侧,地势平坦,水利、交通等自然条件较好。勤劳智慧的村民们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大显身手,物质生活节节攀升,精神风貌蒸蒸日上,主动给村里捐资捐物的成功人士逐年增多,乡贤辈出。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徐福球是碳棚村“建筑湘军”创始人,也是慷慨解囊支援家乡建设的第一人。他陆续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帮困、助学养老等累计捐款百万元以上,并动员儿女坚持为村里作贡献。

汇聚乡贤力量,积极发挥乡贤“智力援村、经验助村、资本富村”的作用,强基础、兴产业、美村庄、育人才,这是碳棚村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多年来,该村一直是我市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基地,村民们崇尚科学种田的风气越来越浓,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的力度越来越大。现任村委会副主任许召军,以前也是“建筑湘军”中的一员。去年,在东郊乡党委政府“请乡贤、建家乡”的感召下,他毅然放弃自己的工程公司,从新疆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碳棚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潮。

今年,许召军组织村里的部分种粮大户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930亩水田,开辟双季稻种植示范基地,采取“统分结合”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此举既减轻了村里耕地抛荒治理压力,又能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万元。自“双抢”以来持续干旱,许召军每天夜以继日奔波在田间地头,不仅努力为本村、本合作社的耕地取水抗旱,还竭尽所能帮助邻村、邻组解决燃眉之急。东郊乡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许召军是该乡成立“乡贤志愿服务队”、探索“乡贤志愿者+”共建模式的优秀人选。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2022-09-21 黄武平 本报记者 黄武平 1 1 湘潭日报 c78428.html 1 乡贤给力 “碳棚”蝶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