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12月09日

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

——记韶山市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肖振华

本报记者 王超

人物名片

肖振华,男,1982年生,中共党员,韶山市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现任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医学会委员,湖南省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湘潭市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湘潭市急诊专业委员会和质量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急诊急救及危重症治疗。

每天7时20分,韶山市人民医院危急重症医学科主任肖振华都会准时出现在科室。他要赶在8点交班之前了解患者诊疗记录,了解最新病情。

他所在的重症监护室(ICU),是一个永远灯火通明的地方。这里离死亡最近,也离希望最近。这里救助的往往是病情最严重、最复杂的患者。

“ICU不是冷冰冰的。每个病人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需要我们全力去救治。”12月6日,肖振华对我们说。

“不到最后一刻

绝不轻言放弃”

“在ICU,神经时刻都绷得紧紧的。”说完这句话,肖振华下意识地吸了口气。刚刚过去的1个多小时,用“脚不沾地”来形容他很合适。

今年40岁的肖振华,担任韶山市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已有7年时间。过去的2500多个日子,他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抢救。以至于现在只要听到一些类似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发出的响声,他都会不自觉紧张起来,甚至做梦都在抢救病人。

ICU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作为驻守这道防线的“战士”,肖振华肩上扛着的不仅有患者的生命重托,还有一名医者的责任担当。“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从医17年,这个信念始终扎根在他心中。

“基层岗位照样能做出成果”

2005年从医学院毕业后,肖振华选择到偏远乡镇当医生。这一去,就是5个年头。

偏远乡镇医疗条件落后,药物储备少,一些村民舍不得花钱,患上小病不愿去医院诊疗,导致延误病情,甚至失去了救治的机会。

这些场景伴随肖振华事业的开始。从小怀揣医学梦想的他,暗暗下定决心,要以勤勉敬业的医者为榜样,做个好医生。于是,他不断进取、沉淀,在行业逐渐崭露头角。2010年,肖振华以人才的身份被韶山市人民医院引进。

得益于医疗系统推进干部年轻化建设,2013年,年仅30岁的肖振华担任韶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两年后,又接手医院ICU建设和管理工作。

韶山市人民医院是当地唯一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韶山区域绝大多数危急重症患者救治任务。为了更科学及时地救治患者,担任ICU主任后,肖振华多地取经,带领重症医学科创新管理模式,在湘潭市率先提出“急救一体化”建设理念,组建韶山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开创了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重症监护为一体的急救运转模式,实现救治环节的无缝链接。

“韶山市一体化急救运转模式,为综合性医院急救模式的建立探索了一条新路子,现在多家县级医院以我们为蓝本进行推广实施。”韶山市人民医院院长王长青介绍,ICU是个惜时如金的科室,生死是转瞬之事。“一体化急救运转模式”的出现,无疑为救治节省了宝贵时间。

ICU常年与死神赛跑,是医院最辛苦的科室之一。作为医院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肖振华没有畏惧,反而冲劲十足,继创立“一体化急救运转模式”后,他又根据患者需求和韶山医疗发展现状,提出“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再次做了一次“吃螃蟹”的人。

所谓“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肖振华说,就是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行急诊、手术、ICU一体化急救模式。较传统专科专治模式,它不但缩短了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还降低了患者病死率,改善了预后。

短时间内成果频出。肖振华对此感慨:“虽然身在基层,机会、资源不如大城市,但只要多看、多听、多学,基层岗位照样能做出成果。”

如今,在肖振华的带领下,韶山的急危重症学科已建设成为湘潭市重点学科,他们训练有素,反应灵敏,技术熟练,成功救治了许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争分夺秒,妙手回春”“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患者暖人心”等锦旗挂满科室。

“我愿意做‘生命之门’

背后的捧灯人”

“很多人都说ICU的大门或许是人生最后的一道关卡,在这里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输液打针,还要对病人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审慎观察,有时捕捉到的发生在一瞬间的细微变化,往往能挽救一条生命。”肖振华这样说。

普通人上班朝九晚五,而肖振华从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对他来说,到达医院的时间永远比实际规定的时间要早,下班时间则经常被朋友们调侃可能要到“明天的明天”。

对于这种极不规律的工作时间,他从不抱怨。他说:“ICU住着最危重的病人,医护人员随时要上,我愿意做‘生命之门’背后的捧灯人。”

每天到达ICU的第一件事,他就是直接去每张病床前,了解每位病人治疗护理,症状改善了多少,体征是否有新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方。同时,他注重科室查房制度,并作为一项“铁的纪律”执行。韶山市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告诉我们,每天肖振华都会组织科里医务人员进行床旁交班,现场交换意见,经过谨慎细致的分析后,再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然而,即便如此,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经过一夜抢救,一名七旬老人的生命还是踩下了急刹车,家属得知消息后情绪崩溃。家属绝望而无力的声音,让见惯生死的肖振华红了双眼。

“有时候你会特别痛心,明明病人是有机会救过来的,却因为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而离开。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家属,医生也是最想让病人好转出院的人。”肖振华说,唯有不断鞭策自己,潜心钻研技术,注重培养多学科医学知识,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让更多病人经过及时抢救转危为安。

除了长期在一线从事危急重症救治工作外,这些年,肖振华还会定期带上团队走访基层乡镇,为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和村医科普重症救治知识,进行院前医疗急救技能培训。尽管是一份没有报酬且舟车劳顿的工作,但肖振华依然乐此不疲。

“多一个人学会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就可能多救一条人命。”肖振华说。如今,他的教学足迹已经遍布韶山所有村(社区)。

科技工作者风采

--> 2022-12-09 王超 ——记韶山市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肖振华 1 1 湘潭日报 c82201.html 1 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