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父母开始“依法带娃”。
现在,这部法律实施近一年,我市在推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是否有所提升?对此,我们进行了采访。
高位推动 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脆弱、自卑。长期的打骂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疏远父母,遇事不敢和父母商量,内心越来越孤独。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掌握科学、有效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近期,雨湖区风车坪学校开展了一场家校协同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家长们受益匪浅。
家校共育的关键是创建一个共同体,在合力中解决问题。为此,我市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路径,由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参与,以学校、社区为依托,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家长学校、各学校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担任业务指导,同时定期组织家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开展家庭教育咨询、讲座,为家长排忧解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如今,我市各中小学均成立了家庭教育咨询中心,纷纷开展了家长培训班、家长会等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并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亲子间的沟通问题、孩子不良思想行为及习惯的解除问题等热门话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雨湖区为了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还精挑细选一批热心家庭教育事业、具备家庭教育素养的优秀家长、教师、专家、学者和“五老”人员,成立雨湖区家庭教育讲师团,参与“社区(村)大讲堂”活动。
“讲师团的成立充实了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指导力量,各学校、社区(村)争相邀请讲师团成员为家长们讲学。”雨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的精彩讲课,在全区掀起重视家庭教育、学习优秀家庭教育理念的热潮,为教育好未成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三方共育
将教育办到“围墙”外
有了统筹与保障机制,还需有结合实际的落实举措。当前,家校关系常常面临困难,如何避免家校矛盾,让家校齐心协力?我市给出的答案是:建立信任最重要。
如今,在湘潭,家校社合作已经有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假期教育模式极具代表性。一方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并指导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人员互动。老教师“学校退休,社区报到”,担任社区辅导员,活跃在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之中。另一方面,社区“五老”人员、大学生和其他志愿者也积极参与,达到了“社区、学校全心投入,五老人员和志愿者热心参与,家庭真心支持”的效果。
在活动内容上,做到既关注国家、家乡发展的新形势,又紧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道德实践活动,特别是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同时,围绕“让湘潭更美好”“告别不文明习惯”“环境整治我担当”等主题,组织学生和家长到所在社区开展“预防溺水 珍爱生命”“小手拉大手 共建文明城”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
11月23日,雨湖区开启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千名教师访万户 家校共育促成长”活动。通过2000余名教师对3.6万余名中小学生、幼儿的家庭进行家访,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幼儿)的学习、思想及家庭状况,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意见,增进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播先进的教育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每个学期,岳塘区湘钢三校教育集团的学生都会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走进企业生产一线,亲身感受劳动者的辛勤工作。
湘钢三校教育集团把课堂开设到校园外,与家校共同体建立后的家长们分不开。校长周建介绍,家校共同体构建至今已近4年,家长们对学校的办学思路给出了很好的建言。现在,该教育集团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融入学校教学工作有三种形态:一是作为志愿者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二是走进亲子学堂,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职业、见闻,在小故事中融进大道理;三是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各项由学校举办的公益活动和亲子活动。
家长家庭教育水平逐渐提升
今年9月,郭女士的孩子升入雨湖区韶西逸夫小学四年级。她告诉我们,育儿路走了10年之后,目前总算越走越“顺”了。
这个“顺”,是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之后的感受。“第一次为人母,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带孩子,总感觉是‘一个人在战斗’。上了学校家长培训班之后,很快就把教育的几方关系理顺了,对学校的信任感增强了,自己的‘任务量’减少了,更得心应手。”郭女士感慨道。
“过去,我一直以为别让孩子饿着、冻着,送他上培训班,钱也不缺他的,只要他能好好地读书,以后能读名牌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就算尽了做父母的责任。”一名“80后”家长说,自己以前把家长的责任看得很淡,在反复阅读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倾听学校对孩子各年龄段教育深入浅出的剖析后才恍然大悟:“真没想到,教育孩子的学问这么大!”这位家长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麻友”,一个星期至少打6场麻将,有时输了麻将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但现在一个星期至少有6个晚上在家里陪孩子做家庭作业、玩亲子游戏,父子关系十分融洽。
“家校共同体课题开展以来,学校变了,课堂热闹了,家长们与学校的联系多了,老师们的教课也比以前更顺畅了。”湘钢三校教育集团一位家长表示,“依法带娃”,高质量的陪伴是关键。今后,他将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二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幸福成长;三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学习需求,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四是注重言传身教,培育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品格。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市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强化力度,有效提升了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打造了家校社协同的良好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