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在一堂堂家常课、公开课、赛课的磨砺中痛苦着、成长着、蜕变着。近几年,除了上课,我还拥有了在各种场合讲座的机会。
不久前,我与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赶赴湘西,参与了章琴名师工作室和吴璟名师工作室的线下研修活动。这一次我要负责一堂《新课标背景下“以评导教”课堂教学的变革》的学科专业讲座。接到这个任务时,特别是看到这个主题时,我有些懵。我觉得这个讲座主题宏大而且专业性极强,需要扎实的学科理论作为支撑,担心自己无法驾驭。但是,根据之前的成长经历,我知道一切都只有在“做”中才有答案。我迅速着手写讲座稿,之后4天时间完成了初稿。那4天,除了留给自己的一点活动筋骨和陪伴女儿的时间,其余都一股脑扑在了写作中。
完成文稿和PPT时,我有一种很强的感受:这个过程帮我梳理了过往7年的教学经历,是一种冷静而理性的反思,也是在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次写作,我清楚地看到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同时,我也在思考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这样的思考对我而言,有着莫大的成长价值。
到了讲座那一天,面对偌大的会场,我一遍遍地为自己鼓劲:“没有关系,不用害怕!”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真正从主持人手上接过话筒后,很自然地就开始了讲座。从自我介绍到新课标“以评导教”的解读,再到课堂教学实践,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是那样流畅。我的大脑是亢奋的,但是我的内心始终是平静的。我发现自己可以从容地面对台下所有学员的眼睛,可以自信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和那一个个融入心血的课例。
利用这次机会,我认真向其他老师学习。一方面,我对他们所讲的内容做了详细的笔记,对照着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不仅收获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还收获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我还对照着他们的讲座,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小到一个手势、一种表达形式,我都在反复思量。我相信,每一段经历,只有及时反思,才能把经历转换成经验,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与素养。
通过这次讲座,我认识到:第一,作为一线教师依旧需要学科专业理论指导。我与很多老师一样,平时执着于追求“怎么做”,而不愿意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而“为什么这样做”恰恰折射着一个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它与学科专业理论息息相关。第二,研究与实践紧密相连。没有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就没有方向;而没有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就如无源之水。我的这次讲座最大的亮点就是有丰富的实践课例。第三,要有记录和保存资料的意识与习惯。记录的主要形式是“写”,是教育教学写作。备课时,一个巧妙的设计;解读文本时,一段独特的思考;平时上课时,一次好的实践;课堂上,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作业设计时,一次创新的尝试……这一切如果不及时记录,都会如过眼云烟,只有记录下来,才能变成一笔永恒的成长资源。
在这次讲座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我不应该始终站在讲台上,也应该时不时走下讲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与学员们交流,身体的距离影响着心理的距离。第二,我与老师们可以适当地互动。这样我才能更真切地听到老师们的想法和感受。第三,讲座的节奏还可以调整。应该慢一点,疏密有致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也是讲座的艺术。第四,讲座内容太满,内容的选择精而少才能更好地聚焦,才能让听者更有收获。第五,整个人的状态还可以更加放松。讲座是分享,是交流,在轻松的环境下交流,才是最舒服和最理想的状态。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将用一堂堂用心用情的语文课的实践、一本本书的阅读、一篇篇文章的写作、一次次凝视自我的反思,来慢慢抵达……
(作者系湘潭江声实验学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