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肩负着双重任务,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为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贡献宣传力量。
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感悟思想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三次理论飞跃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感悟其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在深耕红色资源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立足湘潭红色资源富集优势,用活用好红色资源富矿,把湘潭“红”的底色擦得更亮。着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强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推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申报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壮大红色文旅产业。大力发展壮大“红色旅游+”,加强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打造红色IP,推出更多精品红色旅游路线,研发红色文创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秉承“办会兴城”理念,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办好中国红博会和市旅发大会,扩大展会的辐射作用,着力打造以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培训高地。实施红色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深挖我市特色红色教育资源,打造“湘潭红课堂”红色微课品牌、推出“求索之路”、基层党建、艺术研学、乡村振兴、韶山下的思政课等特色课程体系、评选一批红培示范基地和现场教学点,签约一批红色教育培训机构,加强红色教育培训区域合作,塑好韶山军博园红色研学培训品牌。
三、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湘潭的磅礴力量。始终坚持团结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推动各级各类媒体整体联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聚焦媒体深度融合。持续开展“传播提速、内容提质、栏目提档、业务提效”四大行动,集中力量建设“一报一台一网一端+N号”全媒体传播体系。积极推动传统新闻节目融媒体化改造。市级媒体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广泛建立媒体与电商、市场、政府间的联动机制。聚焦做强主题宣传。注重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大部署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助力“一活动一行动”,精心策划主题,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报道,着力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市委要求上来,营造凝心聚力谋发展、干事创业谱新篇的浓厚氛围,全面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聚焦讲好湘潭故事。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以重大节会、重要节日、重要时段为契机,以我市改革发展的新成就为重点,精心策划组织独具湘潭特色的外宣活动,制作外宣产品,传递湘潭声音、展示湘潭形象。聚焦强化舆论引导。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网络舆情预警、联动、反馈、问责机制,做好重大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网上舆情引导管控工作,切实增强网上舆情引控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四、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绽放文明之花。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文明培育。进一步巩固“道德模范湘潭现象”,组织道德模范宣传系列活动,持续做好“中国好人”“湖南好人”推介工作,树立文明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文明习惯。优化文明实践。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升活动内容形式、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活动场所和设施条件。大力推广“爱心银行”和“五单”运行机制,组织开展一批有湘潭特色、群众欢迎的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示范站点引领作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深化文明创建。着力解决停车难、飞线整治等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公共设施标准化、创建工作法治化。统筹协调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城创建、全民创建的良好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