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冬雨,有效改善持续3个多月的严重干旱,峰峦叠嶂的湘乡市栗山镇巴江村,呈现出非同寻常的秀美村庄新景象。
大大小小的山塘内,没有一丝垃圾杂物;浅浅的积水下,因干涸开裂的塘泥犹如“井”字格床单清晰可见,别有一番风味;垄中的油菜虽然不比往年同期茂盛,但一株株菜薹亭亭玉立,给寂静的田野增添了无限生机……
数年前,由村民自主打造的巴江、新合两座美丽屋场,渠边、路边、屋边绿化苗木整齐划一,层层叠叠的叶片绿意浓浓,显示出与旱魔抗争的顽强生命力。农户庭院干净整洁,竹篱、菜畦相映成趣。
“巴江村不仅抗旱过程中没有放松人居环境整治和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其他农忙季节也照样常抓不懈,全村各地随时都经得起检查。”近日,正在开展第四季度综合考评的栗山镇人居环境整治办负责人介绍,从常态保洁、垃圾减量分类、厕所革命到创建美丽庭院、美丽屋场,巴江村始终坚持以创先争优为目标,以调动村民群众积极性为主导,以花小钱、办大事为准则。近年来,该村在全镇各村(社区)月度、季度考核评比中,一直处于先进行列,较好地塑造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巴江村印象”。
巴江村是湘乡市最南端的偏远山村,与湘潭县石鼓镇歇马管区仅一峰之隔。全村23个村民小组3902人,2800亩耕地,4000亩山林地。因山多田少,经济条件差,2015年被列入省定贫困村,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摘帽后,去年又被确定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湘潭市一直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
这些年来,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及其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巴江村村“两委”坚持党建领航,紧紧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真抓实干,村容村貌、村集体收入蒸蒸日上。6年前,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为零,通过发展竹制品产业及其他种养产业,年收入逐渐由5万元、1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20多万元,为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有力保障,更有效调动了村民群众各方面积极性。
巴江村现有11名保洁员,其中10人负责23个村民小组生活垃圾上户收集和公共区保洁,人平每月500元的绩效考核工资,另外按每个小组每年2500元的标准支付报酬,多劳多得。但保洁员责任区不搞平均分配,实行村民小组与保洁员双向选择制。目前,责任区最少的保洁员只有一个组,最多的有6个组,关键因素在于每个保洁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其中,年过花甲的村民朱宇元担任保洁员已经7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直是镇、村保洁队伍中的模范,也是脱贫户中自强自立的先进典型。村里规定每周上户收集垃圾2-3次,但他针对某组某户或某个时间段的具体情况,适时增加收集次数,既细心又有耐心,每年受到多个村民小组争抢。
另外,个别村民小组曾因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等意识不够强,导致保洁员工作难度加大、检查评比受影响,出现过没有保洁员愿意接手的状况。后来通过党员、组长、村民代表议事会分析总结原因、屋场会反思,这些村民彻底改变陋习,跟上全村步伐,从而取得了选保洁员的主动权。
在这种双向激励机制下,巴江村不仅常态保洁呈现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态势,厕所革命、垃圾处理付费制等相关工作也稳步推进,美丽庭院层出不穷。截至目前,全村农户卫生厕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只有极个别农户因场地限制暂时无法改厕。每户每年60元的垃圾处理费实现应收尽收,很多常年在外经商、打工的农户,通过微信转账或请人代交,每到年初催村干部上门收“卫生费”的农户比比皆是。
今年7月,巴江村又在栗山镇率先推出“垃圾直接送往镇压缩站”举措,全面取缔村民小组垃圾池。目前,栗山镇各村都因地制宜设置了多个垃圾池或垃圾箱,暂存保洁员收集来的垃圾,然后由镇里的大车定期转运到压缩站。为避免垃圾囤积带来的二次污染,影响村容村貌,巴江村自筹10余万元添置了两台拖拉机,每天接送保洁员收集的垃圾。经过半年运转,村“两委”发现,由于村民垃圾分类减量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每天产生的不可回收垃圾两台拖拉机“吃不饱”,在一定程度上徒耗燃油和人工开支;但村域面积大,山路崎岖,没有两台车运转不过来。因此,最近又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村道边新建封闭式垃圾回收站,适时转运,以期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