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砚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哽咽着吟诵《葬花吟》,将这一腔的惆怅寄托在满地残红之中。如此高尚、纯洁的林黛玉,却终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她本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一株绛珠仙草,下凡只为用一生眼泪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宝黛爱情建立在“还泪”这一神话中,苦与乐交织,泪水中有初次见面惹得宝玉怒摔通灵宝玉的自责,有与宝钗争风吃醋的酸楚,也有被丫头拒之门外而产生的误会。“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直至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一边是欢天喜地恭贺宝玉宝钗喜结良缘,另一边是凄凄惨惨病入膏肓泪尽而亡。哀叹这命中注定,也哀叹这大家族的冷漠。
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同宝玉一样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本应孤芳自赏,却恰遇知音。湘云、宝钗常劝宝玉学习经济学问,读书做官,立身扬名,唯独林黛玉不曾说过。她不符合封建典范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与众人相比,作诗也更胜一筹。宝玉虽然不喜欢读应试的经济学问正统书籍,但也是才华横溢,题咏的对联情致隽永。他顺着自己的喜好读书,涉猎驳杂,思想更为自由,行为表现更是散漫无羁。宝黛二人可以说是知己。
可她仍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多心女子,见宝玉归来不见荷包,赌气拿香袋就铰。较之袭人的坦然处之,林黛玉的反应成了好弄小性子,贾府上下都不理解她,认为她生性多疑、心胸狭隘,可谁又明白她在这小小荷包中安放的复杂情绪和精神寄托呢?那也是林黛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她的多愁善感,是她对于未来生活的朦胧期待与不安。这样的多心,既是源于她对爱情的执着,也是源于她的秀外慧中、伶牙俐齿。“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是其他妹妹都有,还是单只我一人”,这种极富个性的话语也难免会不受别人待见,因此她的表现在他人眼里便是“行动爱恼人”。
经历人间悲欢离合,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在热闹背后暗藏着这个大家族的衰败,也暗藏了金陵十二钗这些女子们命运多舛的现实,封建家族的瓦解是必然的。“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林黛玉反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着她的真爱与自由,有着高洁的灵魂,独立的思想,终在这黑暗的世道中造就了一场盛大的悲剧。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作者系湘潭市一中202101班学生 指导教师:胡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