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12月16日

魅力湘潭 文艺点染

未己

近年来,湘潭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挖掘莲城深厚底蕴,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开展了特色文艺活动,推出了许多文艺人才,形成了一些工作经验,以文艺形式凸显“三牛”精神“四干”作风,助力“三高四新”战略落实。

一、文艺精品底色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湘潭是这片热土上极为亮眼的鲜红,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诞生了毛泽东、彭德怀、陈赓、罗亦农、黄公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富矿,精品创作登上新台阶。舞台剧方面,张艺谋导演的《最忆韶山冲》获湖南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讲述毛泽东堂妹毛泽建革命故事的花鼓戏《战地黄花》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上大放异彩,获得田汉新剧目奖和田汉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舞美奖等多个单项奖;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获社会各界盛赞。影视剧方面,电视剧《彭德怀元帅》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纪录片《换了人间——毛泽东的家书故事》获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3季度优秀网络试听作品推选活动和省十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以“韶山五杰”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堡垒》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引发极大关注;广播剧《别梦依稀·1959》在湖南省戏剧、广播剧优秀剧本评选活动中获剧本奖,并被列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学习资料。出版物方面,徐秋良所作以黄公略为线索的《红土地上的寻找》获评省作协“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专项选题;杨华方创作的《红色第一家》记录毛泽东和他六位亲人,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谢枚琼红色税务长篇小说《生命线》得到中国作协和省作协重点题材扶持。另外,在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白石故里山花开”湘潭市优秀美术作品晋京展,作为湖南省第一次由地级市单独组织的美术作品晋京展,获新华社、学习强国平台推介。

二、文艺活动叫得响

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打造“月秀越开心”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推进模式,自2019年创设以来已连续举办近30场市级专场、190场县市区级专场、300余场乡镇专场,新创400余个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创作的文艺作品,累计吸引现场观众20万余人次、线上点播率达1600万次。活动激发了新生代年轻创作力量,涌现出一批新文艺群体,对丰富群众生活,引领文艺创作、发现文艺人才、拉动夜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起到助推作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举办红博会和湘潭首届旅游发展大会,集中展示31个省、市(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文创产品、智慧文旅成果,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文化名片。深化与湖南广电等强势平台合作,打造“万楼·青年码头”这一长株潭城市群文旅地标,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创制沉浸式光影秀《六画潭城》,展示湘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擦亮齐白石这块文艺金字招牌。举办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在全国高校乃至更大范围产生了良好反响,成为湖南省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张靓丽名片;着力提升湘潭文艺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艺术节等品牌节会,主动推介本土书画美术摄影作品走向世界,将之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积极承办第七届湖南艺术节美术书法精品展,生动形象地呈现大美潇湘的崭新风貌,助力推动全省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文艺人才出得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艺人才的创作耕耘。作为人文圣地的大美湘潭,通过传承齐白石艺术精神,这片热土人才辈出。特别是美术方面,有着齐全的画种和58位中国美协会员的庞大队伍,走出了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训德、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王志坚,以及周宗岱、陈芳桂、段辉、何雷衡、曾景祥、徐旭、王水清、姜向东等知名艺术家,一大批优秀美术作品频频亮相国际国内大展,形成颇为活跃的区域性美术阵营。依托在潭高校丰富的学术和教育资源,培养了大量的文艺家和文艺人才,如杨国平、李毅松、文牧江、禹海亮、刘新华、邹正洪等高校专家学者;注重从学院走向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和公益事业,如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王育霖老师,组建“心与馨”志愿支教服务队,多年来深耕留守儿童精神家园,点燃他们的音乐梦想,相关事迹被吸收到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中,并在春晚舞台大放异彩;重视创作与评论“双轮驱动”,季水河、吴广平、刘中望等文艺评论家为精品创作持续提供评论助力。此外,青年文艺人才也在这片红土地上蓬勃成长,如青年画家黄子恺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青年策展人沈磊的“未来计划——湘潭首届青年提名展”广受好评;值得一提的还有湘潭市艺术剧院对青年人才的挖掘,培养和引进了演员陈乐瑶等10余名30岁以下的年轻人才和青年编剧禹银花,让越来越多具有湘潭元素的文艺作品搬上了大舞台。

四、文艺创作机制新

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在激发内力和借助外力中优化创作环境,形成了领导挂帅出征的文艺创作领导机制,为精品创作提供政治支持;出台《2022—2023年湘潭市繁荣文艺创作办法》《湘潭市文艺创作生产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加强重点文艺创作生产项目的跟踪协调,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提供政策保障并营造良好生态。拓展联系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引入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政府给予引导支持,切实为文艺创作提供物质保障,如《最忆韶山冲》项目由湘潭市、韶山市牵头,IDG资本、湖南财信、韶山城发主导投资,实现投资6亿元;引入湖南电广传媒参与万楼的重修与开发,规划摩天轮、红色故事球幕剧场、河街上元灯会等地标性文旅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发挥高校优势,强化校地联动。充分调动湘潭丰沛的大学资源,支持湘潭大学等在潭高校师生开展艺术研究和文艺评论,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生动局面;积极促成省作协、省演艺集团与湖南科技大学的校协、校企合作,成立湖南科技大学矿山文学研究中心。完善体制机制,深化系统改革。湘潭市文联率先成立权益保护科室,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服务保障,同时鼓励专家学者在市文联、作协系统任职,不断提升文艺人才队伍素质;把握网络文艺发展趋势,市网络作协加强推介,谭敏、朱艳红等获评湖南省首批网络文学专业职称,主动对接作家出版社等国内大社,陈沸湃、曾丽娟合著长篇网络小说《命运DNA》顺利出版。

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重点文艺创作,是文艺战线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2023年我们将迎来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改革开放45周年、“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期待湘潭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主题主线,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作品,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 2022-12-16 未己 未己 1 1 湘潭日报 c82583.html 1 魅力湘潭 文艺点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