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有幸赴延安参观学习。时间虽短,但延安却让人难以割舍。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靠什么做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国共产党凭着怎样的魄力吸引着海内外有识之士义无反顾地奔向延安?从刚到延安时的4万名党员,13年间,全国发展党员270万人,猛增近70倍。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吸引和培养了如此众多的优秀分子,又是靠什么聚集起广大党员的向心力,并自觉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奉献,勇于牺牲?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为什么总是闪现着延安情愫及其内在因子?
探究以上疑问,我们从中找到共同的答案:这无疑是精神的力量。“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延安窑洞有信仰”。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伟人毛泽东更有名言:“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人们纷纷选择中国共产党。
选择中国共产党就是选择信仰。中国革命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任何艰辛和坎坷,都动摇不了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动摇不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在遭遇挫折之时,邓颖超“就是坚信失败是绝不可能的”,李先念、徐特立等人恰是在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此,恽代英写下感人的诗句:“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抗大是毛泽东首先提议创办的。之所以能够培养特别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越抗越大”,就在于始终坚持了为民族抗战而努力、而奋斗、而牺牲的正确方向。罗瑞卿曾描述:随着第三期的结束,将近5000人的第四期的学生,正在这儿进行着战斗的学习。他们中间的成分,亦包括了中国现有的一切阶层,有工人与农民的子弟,也有地主、资本家的儿女。他们中间有过去曾经是过着“公子哥儿”“小姐”“太太”的生活的。他们其中很多是推开了自己温暖的家庭,抛弃自己优渥的生活。他们经过千山万水的跋涉,很辛苦地到达这个很偏僻的延安来。这儿的生活很艰苦,但他们都感觉到无限的兴奋与愉快。入学时,这批知识分子中只有350名是共产党员,所占比例为11%。但毕业时,共产党员的人数已经增加到3304名,所占比例增加到70%。在短短9年中,抗大先后培养军政干部10万余名,成为令日本帝国主义十分头痛的军事政治力量。冈村宁次曾声言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他甚至扬言要用20个日本兵的命换一个抗大学员,用50个日本士兵的命换一个抗大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今天,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既是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更是共产党人沉甸甸的责任。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一个人不管走多远,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坚定信仰,不忘鲜红党旗下的誓言,不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信仰的力量直可穿越时空而永存,照彻人心而永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