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贵 通讯员 欧阳悦悦
12月9日,湘潭市首场民营企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职称专场评审在威胜电气有限公司举行。近三年,威胜电气职称申报年均在300多人,需求量全市第一。市人社部门、湘潭经开区响应企业需求,将人才职称评审送上门,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畅通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渠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今年来,湘潭经开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让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迸发,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靠政策更靠生态 打造人才引聚“强磁场”
5月26日,单杨院士创新团队龙牌食品工作室签约暨揭牌仪式在龙牌酱油举行。单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食品工程科技研究,是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工作室的成立将发挥单杨院士团队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传统工艺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将龙牌酱油打造成全市食品产业的龙头标杆。截至目前,湘潭经开区已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86名。
打造产业高地需要人才的支撑。湘潭经开区吸引人才靠政策更靠生态,靠真金更比真心。该区出台《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奖励办法》《人才激励管理实施办法》等人才政策,对高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给予个税返还、职称认证奖励等;充分发挥专家库专家、人才库专家及科技特派员等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让人才有展示舞台;实施暖心工程,坚持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不定期走访慰问专家人才,组织开展人才休假疗养活动,协调解决园区企业150名人才购房和就学等问题;强化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与区内房地产企业共建“专家人才楼”,打造90套人才专家服务楼,让人才安心生活、专心工作。
既重视“顶天立地”的高精尖人才,又注重各企业普通的用工需求。今年,湘潭经开区举办各类专场招聘活动28场,参与企业704家次,提供职位4239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246人。其中,开展直播带岗活动6场,在线浏览量达6.8万人次。创新研发就业大数据平台AI面试功能,已为500余家企业、200多名求职者开展面试。
锚定需求定制培养
扩容人才自主“蓄水池”
日前,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订单培养实地考察及企业面试交流活动举行。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医管学院、医技学院共144名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前往园区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并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最终有62名学生与园区企业达成初步订单培养双向意向。
2019年,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落户湘潭经开区,三年来累计引进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260余家。随着入园企业陆续投产运营,很多企业面临着注册、检验、质量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引育”困难。
了解到情况后,湘潭经开区采取引育结合、多管齐下方式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引进上海名迈教育教学资源,设置3至6个月的中长期课程体系,开展医疗器械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展开战略合作,采用“2+1”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人才缺口量身订制,做好专业人才长期储备;举办专场网络招聘活动,同时与省内各大高校积极对接,组织园区企业参与校园招聘活动。
培养人才是提高人才自主供给的关键之策。湘潭经开区大力实施精英工程,以“汇智大讲坛”为平台,为园区企业量身定制各类培训活动,内容涉及高效沟通、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劳动力市场分析等方面,累计组织各类培训21期,参培人员2000余人次;紧贴园区发展要求,开设党建、管理、经济、廉政、民生“五个学堂”培训,为干部队伍筑牢思想根基、提升业务能力、补齐短板弱项,开展培训55期,参训人员达到4200余人次;持续开展校地企对接合作,与省内20余所高校及高职院校达成长期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在大学生就业基地、人才培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9家企业被认定为就业见习基地。
面向发展人尽其才
搭建人才干事“大舞台”
如今的湘潭经开区成为各类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大舞台”——
在今年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生物医药)上,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企业湖南省华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团队带来的参赛项目一次性电子支气管镜系统,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是我市企业首次获得该类奖项;
湘潭宏大真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团队成功研发出真空镀膜设备关键部件,改变了我国相关设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使得公司成为真空镀膜领域的“隐形冠军”,多项产品列为 “中国第一”;
园区与上海交大人才团队联合打造的政产学研创新平台湖南华研实验室,其增程器研发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未来,借助华研实验室,湘潭经开区将筹建中南地区最大并辐射全国汽车产业的研发与检测平台,筹备成立汽车研究院;
……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湘潭经开区呈现出一幅产业兴旺的生动画卷。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团队和各类高层次人才,湘潭经开区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实现从“零”到“爆发式”增长,3年引进各类企业260余家。今年1至10月,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6%,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新能源和汽车产业集群入围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4家,其中,国家级11家(含国家级重点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