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12月19日

见证一个家族对根脉的守护

本报记者 谷桔

在岳塘区荷塘街道竹埠村,一座土木结构的古老建筑坐落在长满杂草的小路边。从大门上“尹氏支祠”几个字可得知,这是当地大姓尹氏族人的祠堂。今年70岁的尹正龙就来自这个家族,“我们的祠堂以前很气派,可惜了……”在和他的对话中,我们慢慢发现了一座古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这座建筑有着典型的中式风格。虽然没有飞檐翘角的造型,但屋顶盖着湘潭农村过去常见的小瓦片,门前矗立着两根木柱子,屋檐下方可以看到各种木质结构。墙壁斑驳裸露,能清楚地看到是用泥土筑成的。

“我们的家族祠堂有200多年历史了。”尹正龙介绍,这一支尹氏来自茶陵,尹氏支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道光九年(1829年)尹氏家族修族谱时,将其扩建维修并正式改成尹氏支祠。1900年,尹氏第二次修族谱时,将祠堂进一步扩建成面积达2.16亩的大祠堂。尹正龙还展示了一张祠堂平面图,前后房屋之间有着大大的天井,两边有连廊,看起来像个四合院。

只可惜,尹正龙所说的“大祠堂”的景象如今已经看不到了。眼前的尹氏支祠只剩最前面部分,大门紧闭着,四个窗户也用砖头封住了,完全看不到里面的建筑结构。房子四周被杂草、各种建筑包围,无法绕到后面去瞧个仔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祠堂开始败落。”尹正龙说,1950年,湘潭市国有企业机瓦厂征用了尹氏支祠,将其作为卫生院用房。后来,市机瓦厂又与市燃料化工总厂合并,祠堂就这样一直被使用。到2013年前夕,尹氏支祠的后半部分被完全拆掉,人们纷纷将有用的材料拿走,前半部分的大门、窗户等也被人偷走。

看到家族祠堂如此破败,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尹氏族人心疼不已。他们自发筹集资金,于2020年对祠堂进行了一次修缮。修缮工作以尹正龙、族长尹铁光等人为首,将祠堂两边屋顶的小瓦换成新型瓦,所有的小瓦集中到祠堂正中间部位的屋顶,又买来大量木材,将各处的栋梁修好,再把门窗部分用砖头砌起来,勉强将祠堂保留了下来。

其实,早在2013年,尹氏家族上上下下就强烈地想要保护家族祠堂、保护传统文化。因为市机瓦厂征用过一段时间,尹氏祠堂的归属一直不明确,尹氏族人向当时的岳塘区文化局打了一份报告,希望能将祠堂的归属权还给尹氏家族,族人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按照祠堂旧貌对其进行恢复。

2019年,时任市文旅广体局文物科科长的盛兆华曾到现场查看。盛兆华介绍,要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文物价值,就要考虑其完整性、本真性两个方面。尹氏支祠的本真性比较好,后期改动不多,尤其是土筑墙壁(很多老建筑是用一块块土砖建的,但尹氏支祠的土墙壁不是砖块构成的),十分独特。可惜的是,这个祠堂受损太严重了,因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岳塘区未将其纳入,现在岳塘区也未将其纳入历史建筑。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凝聚着族人的血脉亲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但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难免要遭遇一些遗憾。尽管家族祠堂已经破败不堪,尹氏族人们依然愿意守护它。尹正龙介绍,他们还将继续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努力守护这一家族文化的根脉。

--> 2022-12-19 谷桔 本报记者 谷桔 1 1 湘潭日报 c82721.html 1 见证一个家族对根脉的守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