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12月19日

荷塘土鸡:

四代人接续研习而成的非遗美食

本报记者 谷桔

传承人肖映向我们展示荷塘土鸡。(本报记者 罗韬 摄)

“肖老板,听说你只要10秒钟就能将一只鸡的鸡毛拔光?今天就让我们见识一下吧。”近日,在岳塘区荷塘街道荷塘土鸡店,一群食客围着饭店老板肖映,想要看他表演快速杀鸡拔毛的绝活。

说实话,为了节省时间,如今很多饭店都是用机器拔鸡毛。不过,见顾客们兴致盎然,肖映爽快地答应来一次即兴表演。给鸡脖子抹上一刀,放进滚水烫一会捞出之后,只见肖映娴熟而快速地扯起鸡毛来,1秒、2秒……还没等指针指向11秒,一只“光秃秃”的鸡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抓鸡的时候,肖映掂量了一下鸡的重量说,“这只鸡大概是4斤7两。”上秤一称,果然如此!

“真是绝了!”观众们啧啧称奇,由衷地送上掌声。

“这也没什么,我们‘荷塘土鸡制作技艺’是一项湘潭市级非遗项目,到目前为止传承了四代人,我做这道菜那么多年,早就熟能生巧了。”肖映笑着说。

这番话,让食客们把注意力回到来店的目的:尝一尝这里的特色菜,品一品荷塘药膳土鸡、荷塘剁椒炒鸡、荷塘茶油焖鸡。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听一听在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美食的背后,藏着一个源于晚清时期的湘潭非遗故事。

一道非遗美食的诞生,无不反映着当地的生活生产习惯,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晚清时期的荷塘一代村民,以农耕和家禽家畜养殖为主,又因春夏交接季节多雨潮湿,人们喜欢在三伏天吃伏鸡以祛湿气,以“鸡”为食材的菜品因而颇受大家欢迎。

一个名叫戴运山的荷塘人,自5岁起就开始习厨艺,成为当地的著名厨师,乡邻操办婚丧嫁娶寿宴时,常请他为各家主厨,制作宴席菜式。戴运山尤其擅长鸡的做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药膳土鸡”“剁椒炒鸡”“茶油焖土鸡”的做法,深受周边乡民喜欢,“荷塘土鸡”之名就这样流传开了。

“药膳土鸡”是以姜片、枸杞、红枣、蜜枣、党参、香菇等为配料,以提前熬制的高汤炖制。“剁椒炒鸡”“茶油焖土鸡”则偏向于湘潭人爱吃的口味菜风格,分别以煎炒和焖炖为烹饪方法。为众认可的事物无惧时光流逝,不仅不会消失不见,反而历久弥新,“荷塘土鸡”就是这样一种味道。1985年,第二代传承人开办了“迎春酒家”,主打菜“荷塘土鸡”成为到店客人必点之菜。经历第二代、第三代人的传承推广,荷塘土鸡现在已成为湘潭市地标式的一道名菜,被广大食客追捧,并纳入了湘菜名菜系列。

如今,同为“80后”的肖映、肖亮兄弟,已经接过第四代传承人的接力棒。在长期的实践中,肖映练就了不少关于“鸡”的绝活,除了之前提到的10秒拔毛、手感“称重”之外,他只需通过肉眼观察就能判断鸡龄,用勺子敲敲锅里的鸡肉,就能判断是否脱骨、口感如何等等。肖亮不仅做得一道好菜,还致力于推广“荷塘土鸡”这项非遗文化,使“荷塘土鸡”成为潭商大会接待晚宴品鉴会湘潭湘菜“四大名人菜”、2019“龙牌”杯中国湘菜(点)大师名师晋级赛“特金奖”,并被评为第五批“湖南老字号”。

随着荷塘土鸡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推广,这项民间技艺已经融入湘潭本土文化,成为荷塘乃至湘潭人的一种文化认同,也成为湘菜体系中的一支。

--> 2022-12-19 谷桔 本报记者 谷桔 荷塘土鸡: 1 1 湘潭日报 c82722.html 1 四代人接续研习而成的非遗美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