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间进士戴秉彝,忠贞不贰宁赴死,一叶扁舟至潇湘,最终扎根现湘潭经开区响水乡鹤岭村,成为湘潭本土戴氏始祖。此前我们已经探访过戴秉彝的埋骨之地。
岳塘区荷塘街道的另外一个大姓“戴”,正是戴秉彝一脉的传承。在荷塘街道竹埠村村民戴正群的介绍下,一段分支家族壮大的故事慢慢展开。在传统旧制中,同族直系五代为五服,五服满就叫出服,出服就要另立支祠,过去族人修谱也只修五代,五代之后由分开的下一支承修以下的五代。大约200年前,鹤岭戴氏第六支来到荷塘,在五爱村罗家坡买地建屋,这一支族人所建公屋被当地人称为戴家公屋,就设立在五爱村罗家组。
可惜当我们赶到罗家组时,原来的那片土地上已经被新的农舍覆盖。手指着眼前的景象,戴正群述说着戴家公屋的旧貌:那是一座形似四合院的建筑,整个公屋都是三合土筑的,屋面盖的青瓦。院内有一个很大的泥沙坪,靠北东西向一排四间二层楼房,东西向一端各两间,中间有一间屋宽的进出通道将两端隔开,但屋面是相连的,楼层是杉木板铺就的。离坪20多米的南边,是东西向四间平房,中间也有一条屋宽的进出通道,也是把四间隔成一端两间,屋面也是连在一起的。院子东边是筑的三合土围墙,三边有屋,一边围墙,形似四合院。
戴家公屋设立后,需要保管这一支五代相关实物资料,如族谱、先人灵位、族上经济账目、财产等。族上有开支,就要有来源,所以每支族都有公田通过租佃获得收益。
作为戴秉彝的后人,荷塘这一支戴氏也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戴家公屋族上有公田百多亩,还有山林,租佃给族人耕种,外姓人也可租佃,所获收入供族上用度开支。同时,族规森严,对违法乱纪的事情,族长绝不会袖手旁观。
迁入荷塘之后,戴氏家族没有忘记治学齐家,1945年戴家公屋族人兴办了新学堂“湘潭私立鹤岭戴氏明理小学”,当地人多称呼为“戴氏明理”。戴氏明理学校由戴家公屋族人定下规矩,如戴氏族中人来此读书一律免费,外姓来此读书的要收费,但规定外姓子弟来此读书取得第一名成绩的学费全免,第二名的免三分之二,第三名的免三分之一,这也扩大了戴氏在当地的影响力。
1950年,戴氏明理学校改为公办,校名未改,仍叫戴氏明理,曾经好多年戴氏明理成了戴家公屋的代名词。1952年,戴氏明理学校改名为湘潭市第六完全小学,1966年搬迁至团山铺荷塘中学。戴氏明理学校搬走后,戴家公屋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开始坍塌,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部拆除。
“戴氏明理”虽然已成为一段历史,但在荷塘人的心中,始终记得那个举全族之力振兴民族教育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