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寒风夹杂着丝丝凌厉,灰蒙蒙的天空显得格外低沉。近日,我们来到岳塘区荷塘街道荷塘村翰林冲,山头上有些零零散散的坟墓。许多坟头还插着祭扫时用的绢花和香烛。在这片墓地里,相比周边10余户“邻居”的香火之旺,名声尚存的许旭墓反而显得有些荒凉。湘潭文史研究专家何歌劲说,“按常理许旭墓重修,规格要高一些。”
许旭是谁?何歌劲介绍,这得从元朝元贞年间说起,有许氏七兄弟自江西吉水迁屯湘潭县姜畬落籍。其中老大许君弼之孙许瑗,10岁时随叔祖父回江西扫墓,过乐平祖姑家,为表叔王纯思收留,成为乐平儒士。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两举于乡的许瑗前往金华投军,许瑗被朱元璋授为博士,留在帐前参谋,随后任太平府(安徽马鞍山一带)知府。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攻下太平城,许瑗殉国,后来被朱元璋封为高阳郡侯。朱元璋又从姜畬征召许瑗之弟许琛入伍。
许琛在明朝建国前后,南征北战,屡立军功,被封为宁南伯,出镇云南,永乐二年(1404年)任长沙卫指挥使,回驻湘潭县易俗河许家营。其子许旭,曾在国子监就学,又到湖北襄阳师从卢真子攻读理学。永乐七年复回国子监,其名声传到永乐皇帝耳中,被征召为随军参谋。于永乐八年、十二年两次随驾北征,皆建有良策。朱棣令其袭父世职长沙卫指挥使,遂回居湘潭县河东十二都许家垅,终老于此,并开出中湘许氏一族。当天,正是为了寻找许旭墓,我们找到了荷塘街道荷塘村村民许汉其。
黄泥墓围挡不住野草的侵蚀,墓边也没有一块注明身份的墓碑,最终,墓前两根相依而立的残烛,让领路的许汉其确认了墓的位置。“这两根烛还是迁墓的时候,我插上去的。”许汉其说。
可公墓里埋葬的是不是我们要找的许旭,许汉其难以确定;公墓里的先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知道。许汉其回忆,20世纪60年代左右,村上所有的麻石都拿去填路,公墓的墓碑也在其中,而这无疑让后世对先祖的了解越来越少,即便许汉其原来的家就在公墓原址的对面,也只是从父辈的口中知道公墓里埋葬的是始迁祖。
公墓原址位于荷塘村横冲大塘尾五圆公公山,去年6月,因为用地重新规划,许汉其搜罗着荷塘许氏家族的人将公墓搬到了翰林冲。当我们赶到公墓原址时,满眼黄土堆积,只剩下一两块“三沙石”,遥遥相对处,拆除到一半的围墙还屹立在路边,成了这一片辽阔视野里的最高点,那就是许汉其原来的家的围墙。
“原来公墓才是我们这一块最高的地方,墓的直径有5米,好气派的一个墓。”许汉其说,搬迁的时候,墓里只剩下两幅残骨和半把剪刀。
“寿逾七十而卒,葬今三都八甲横冲大塘尾中觜。”“配戴,明诰授伯夫人,葬夫左畧下,合冢。”根据资料,何歌劲推定,许汉其家公墓里埋葬着的正是许旭。墓里可能还葬着他们的儿子茂绩。可现场堆积的黄土已将这些历史掩埋,有勤劳的村民在这块暂未开发利用的黄土之上,开垦了一块菜地,满满当当的绿叶青菜倒给这片黄土地增添了一丝生机活力。
根据史料,许家应当还有一个祠堂,史料上写的是在“光家坝”,可随着地名变迁,小地名变得越来越难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绕着山间小路一路搜寻、沿途询问,终于找到了许氏祠堂原址。结果和许旭墓一样,许氏祠堂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一块田、一幢楼房。
“祠堂原来的样子我都能画出来。”住在祠堂旁的村民陈两进今年已经85岁了,1974年祠堂拆除时,他正值壮年,现在他和老伴在村里养老。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可说完他不由感叹,“以后晓得这些事情的人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