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12月20日

柳桥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建强

柳桥村山窝里的一家养鸡场。(记者 刘建强 摄)

仲冬的田野,除了油菜,一片枯黄。进入柳桥村,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巨幅标语,蔬菜绿油油的,连片的夏橙挂上了青中泛黄的果子,气氛真不一样。

近年来,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省级同心美丽乡村”“省级卫生村”“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村”等荣誉,这个被媒体多次报道的“明星村”,在基层治理方面究竟有何特色?日前,记者随后盾单位湘潭市委政法委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进柳桥村,了解他们的治理故事。

村干部“打秋风”

“谭老(化名),听说您今天做大寿,我可以来吗?首先声明,按照村规民约,我只挂100元的号哟。”打电话的是柳桥村党委书记曹铁光。“欢迎,你带着村干部一起来。”谭老爽快地说。

谭老是经商发了财的老板,寿诞在家广宴宾朋,生日饭做得丰盛扎实,山珍海味名烟名酒应有尽有。村干部只拿100元来吃“霸王餐”,门房不敢写账,主人大方地说:“倡导新文明,树立新风尚是好事,我们柳桥村今后婚丧嫁娶随礼都只有100元。”饭后,主人还回礼200元外加两包烟和两包槟榔。

这次“打秋风”式的表演让村民看傻了眼,从此之后,村里除了红白喜事,做生日、建新房之类摆酒席的现象销声匿迹了。

柳桥村是由原柳桥、傩塘、南冲三个村合并而成,说起两次合村的经过,曹铁光眉头紧皱着说“那是真难”。当时,傩塘是软弱涣散村,欠账100多万元,而南冲列入被合并对象时没人敢要。合并之后,新班子顺应群众诉求,大刀阔斧搞基础设施建设,村道都加宽到5米,水泥路通到组,干旱山塘也加深了,群众拍手称快。

“改善基础设施只能让群众一时满足,要让基层组织变样、民风变好,才能真正做到合村合心合力。”曹铁光介绍,两次合村,柳桥村成了全县最大的村,总面积达21.8平方公里,拥有70个村民小组5875人,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委,下设五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

抓党建、聚民心才是推进农村工作的压舱石。村党委先从党员党史学习教育抓起,自己带头学习,反复给党员组长、骨干上课,学深悟透,深入骨髓。村里修订的村规民约被评为全市“十佳村规民约”,规约实行之时,恰逢德高望重的乡贤谭老做寿,曹铁光决定先自己带个头,于是有了故事中的一幕。

“治理有效”让柳桥村的产业发展有了根基。陈晓是中路铺本地人,回乡搞绿色养殖,他在一个山窝里用铁丝网围了几百亩林地,养了8000多只散养土鸡,他说:“铁丝网只能挡住鸡不能挡人,我们也不需要监控,从来没有人来偷过。”

“这里投资环境好,外面的人偷摘水果,村民会自发帮我们守护和制止。”湖南永湘海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柳桥村引进的农业企业,负责人蒋正义是江永县人,2018年来柳桥村种植夏橙1600亩,第一批果将在明年清明节前采摘上市,他说:“如果一天到晚扯皮,作为外地人,哪个会来投资咯!”

近年来,柳桥村也在着力提升村级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与中国电信湘潭分公司合作,签订“数字柳桥”建设合作协议,把柳桥村作为“智慧乡村”试点建设,投入43万元建设“信息发布系统”“云广播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三大平台,加装了77套监控摄像头和云广播,切实提高了柳桥村综合治理水平和产业项目安全系数。

“王母”教子

南冲片区有一户王姓人家,因为对原村干部有意见,不同意把土地流转到村里。曹铁光先是让步,把王家分散的6亩土地调整到一起。但小王并不打算耕种,宁愿荒着让田里长草。

曹铁光了解到,小王那位年过七旬的老母亲很勤劳,便将她安排到夏橙园里打工,并叮嘱技术员给轻松的事做。曹书记的特殊照顾感动了王母,她打电话给儿子:“你赶紧回来,曹书记对我很好,你还霸着田不种。”但儿子还是不听话,后来,王母做事时不慎扭伤了脚,曹铁光自掏300元去看望,王母感动得流泪。

年前,小王回了家,遭到母亲一顿责骂。正月里,小王主动找到曹铁光说,“我为难了你们,这个田你们如果要,我不要一分钱租金。”

“柳桥村区位优势并不明显,村集体经济来源很少,主要就靠这块土地。”湘潭市发改委派驻柳桥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小军说。

民心稳定之后,曹铁光也在思考:到底该如何发展这个大村?乡村振兴战略让他大受启发,他决定从发展产业入手,瞄准的也正是土地。

2018年3月,柳桥村只用一个月时间,把全村6600多亩土地流转到村上。“当时一直在等待好的政策,恰逢省里倡导种植业结构调整。”曹铁光说,机遇转瞬即逝,好在他们抓住了。

“逐个村民小组开会,共开了100多场次,最多的一个组开了6次会。”一个月下来,曹铁光嗓子都哑了,一个礼拜不能开口说话。仅有的“钉子户”就是王家,为了让他们实现转变,曹铁光花了一年时间,事后,他跟村干部们说,“群众有诉求,就要面对面解决,只要我们把工作做到家,农村并没有‘刁民’。”

全村6645亩耕地全部流转到了村集体,柳桥村的做法在全省都属罕见。村集体统一对土地整治改造,使其集中连片,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管理。目前,该村以“村集体投资+村民筹资+社会资本投入”的方式,形成了夏橙、中药材、小籽花生、油菜、高粱种植、龙虾养殖及莲鱼共养等特色种养产业。

“这个花生,我们卖到了每斤15至20元。”曹铁光捧出一把小籽花生,让我们尝味,这种花生生吃的味道果然不错。

抢收油菜薹

今年正月,下了一场大雪。

“天气越恶劣,蔬菜价格越高。”正要去县里办事的曹铁光,看到下大雪改变了主意,跟村民一起去采摘油菜薹。他给大家讲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作风,讲长津湖的战斗故事,讲铁人王进喜,村民们自发唱起革命歌曲,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天气透心凉,曹铁光劝年龄大的村民:“你们回去吧,别冻着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走。下午散工的时候,曹铁光心想,明天应该会有一些人不来了。到了第二天,来的人却更多了。曹铁光问:“你们为什么有这种精神?”村民们回答:“你们是为了大家在做,我们怎么不来?”

雪中采摘的这一茬油菜薹,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多万元。

“我们就是做,带头做,天天做,起早贪黑地做。”曹铁光说,但是,为谁做,村民会有不同的心态。大雪天掐油菜薹,要是给老板做事,200元一天村民都不愿意来;而给村上做事是80元,他们无怨无悔,还说什么时候给钱都行,因为他们觉得是为自己赚钱,感到自豪。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让我们觉得更有了底气。”曹铁光说,这些年,他们正是朝着实现让全村人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曹铁光告诉我们,柳桥村将土地流转到村级平台后,实行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村集体控股以便壮大集体经济,引入外来资金和技术利于搞活,鼓励农户加入以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全村6个经营主体已有165户农户加入。曹铁光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费每亩400元,村民一年收入就是260多万元;6个经营主体支付人工工资达380余万元,为中老年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极大地缓解了外出务工难的问题。

社域社会治理看湘潭

--> 2022-12-20 本报记者 刘建强 1 1 湘潭日报 c82757.html 1 柳桥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