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县(市)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系列报道④
寒冬季节,行走在湘潭县,山野田园农闲不闲,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党员干部争相支农助农,好一幅美丽乡村建设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关键。近年来,湘潭县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工作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聚焦党建赋能领航,不断通过固本强基、选贤任能、培产兴业等举措优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路径,以高质量党建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固本强基,打造乡村振兴“红堡垒”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围绕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工作目标,湘潭县建立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在全县范围内创新开展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双联共建 五个到户”工作,号召全县78家县直机关单位、驻县单位和17个乡镇所属223个机关党支部与全县320个村级党组织联系共建,全覆盖实现机关单位与基层党组织结对互联;动员机关在职党员、乡镇党员、村(社区)党员(含驻村工作队党员)及有帮扶能力的农村党员2万余人联系服务23.3万多户群众,多渠道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一举措与市委“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活动深度融合,通过机关联基层、党员联群众,推进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五个到户”工作,累计收集社情民意6000余条、回应解决问题5300余件、完成实事项目1500多个,有效转变了机关支部与农村党组织作风,提升了机关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收到了强化基层党建、富裕村民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效果。
在杨嘉桥镇,王家山煤矿1999年停产后,大、小青湖采空区近千亩土地闲置。今年,杨嘉桥镇和王家山社区努力争取市、县两级政府支持,计划将这里建成光伏发电新能源基地。杨嘉桥村五保户陈昌云的老房子早已成危房无法居住,但由于地基与邻居有争议,一直没有改造重建。通过镇村干部共同努力,妥善化解双方矛盾,老人终于从住了5年多的简易帐篷搬出来,如愿住进政府出资修建的新房迎新年。
今年以来,杨嘉桥镇落实落细市、县要求,在辖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为民办实事“三解三比”竞赛活动(在村干部、机关干部、党委政府三个层面为群众解难题,在解难题的过程中比干部作风、比工作状态、比实际成效),尽可能地为群众解决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该镇梳理出的342个难题已解决312个,其中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01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66个,解决群众问题145个,以实干和实绩赢得了百姓赞誉。
选贤任能,锻造乡村振兴“先锋队”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先锋队”,湘潭县深入实施“头雁”工程,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全面实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应挑尽挑,平均年龄为43.1岁,较上一届年轻8.6岁,年龄结构、学历水平、思想认识均得到全面优化;按照资源匹配、年龄互补、经验加成“三个结合”选派模式,选优配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104支、169人,健全“派训管用”机制,让各类人才扎根乡村,建功立业。
大力推进“雏雁”工程,在17个乡镇建立党校,在351个村(社区)成立宣讲站,聚焦党的理论政策、农村实用技能、种养专业技术等内容,共计开展1000余场理论政策宣讲;200余期“菜单式”培训,精准培训高素质农民3900余名、农村大学生190余人,多维模式建强村级后备力量,强化人才“引擎”。
过去,南下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还只有3000元租金收入,村干部一筹莫展。至2021年村级班子换届后,在外打拼多年、身价不菲的大老板符以亮受邀回村,出任南下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与驻村两年多蓄势迸发的第一书记李德平联手,共谋乡村振兴。
他们按照“化零为整”思路,流转整治全村零散的荒山、荒坡、荒地500多亩,大规模种植小籽黄豆和辣椒等经济作物,将撂荒的土地变成了“淘金地”“致富地”;一招“借鸡生蛋”,同一家台商签订黄骨鱼养殖合作协议,争取后盾单位30万元扶持,同时解决养殖技术和资金短缺难题,改造村上3口鱼塘、10亩水面,将水产养殖越做越大;瞄准“抱团发展”,指导村经济合作社牵头,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培育村上种养大户,“筑巢引凤”吸引更多村民留乡发展、回乡创业,让村民真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去年,俩人带领南下村成功实现“消薄”,今年有望推动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关,真正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挑起了大梁。
培产兴业,铸造乡村振兴“强支撑”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
一直以来,湘潭县注重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谋篇布局”,不断以体制机制强引领、增扶持、促转型。至2021年底,湘潭县32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量达2835万元,较2019年底第一次全面摸底数据1400余万元实现翻番。经过前三年的发展,该县成功消除2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245个经济薄弱村。
2022年,湘潭县持续发力,出台《进一步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行动计划》,谋划了“力争到2022年底实现经济薄弱村清零,到2025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至100万元的村达到20个,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个”的目标任务,激励全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村担当作为、挂图作战。出台《关于奖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关负责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试行)》,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为起点,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在职村干部进行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各乡镇党委纷纷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亮点。如,青山桥、中路铺、乌石等乡镇重点打造了立华农场、柳桥模式、乡村三十六坊等集体经济样板,提炼了柳桥村、乌石峰村、新联村、双联村等4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经验,并成功入选2022年《湖南省集体经济百村案例》,乌石镇、乌石峰村分别入选湖南乡村振兴“十大”优秀案例典型镇、典型村,分水村、柳桥村发展模式受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推介,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莲乡经验”。
青山桥镇青山桥村瞄准目标、奋勇前行,利用政府产业帮扶发展项目,引进立华牧业建起高标准现代化养鸡工厂,开发莲鱼共养项目350多亩,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生物燃料颗粒厂……多措并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由2017年的4万余元一路上扬,2020年增长至10万元,2021年突破15万元,今年更是突飞猛进,有望攀升至50万元。党建引领促发展,短短几年,青山桥村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据了解,截至目前,湘潭县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已全部消除,全县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3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