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12月22日

琵琶村的产业发展之路

本报驻湘潭县记者 张振宇 通讯员 周佳宇 周惠聪

指着对面山坡一片刚开垦平整的梯土和正在作业的挖机,湘潭县花石镇琵琶村党总支书记胡斌说:“这一片面积共有120亩,来年将全部栽种上枳壳。3年后开始挂果受益,预计每亩可为村集体带来4000-6000元收入,届时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在今年20万元的基础上突破50万元,再上一个台阶。”

一个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原省定贫困村,在短短3年内实现从零到20万元的突破、且发展后劲十足, 琵琶村是怎样做到的?

琵琶一作为省定贫困村于2016年出列后,村“两委”一班人便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做起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致力乡村振兴的文章。

大山深处、离花石镇区都有近20公里,偏远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琵琶村只能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种养业这条路。

2019年,琵琶村与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利用45万元的产业帮扶专项资金搭起了6个养鸡大棚。

大棚出租给村民养鸡,村里每年可获租金12万元。

不仅如此,村里还安排多位脱贫户在基地就业,欧阳高明便是其中之一。欧阳高明身患癌症,妻子只能在家务农,两个女儿都外嫁他乡,生活十分贫困,有了这份4000元/月的工作,家中的经济条件大大改善。除多人在基地就业外,更多的脱贫户则可以通过从公司利润中分红获得收入。

从产业发展中尝到甜头的琵琶村今年又作出了新尝试:利用抛荒地治理复垦120多亩土地推广大豆玉米套种和油菜种植,再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

目前,琵琶村正在申报省级产业帮扶项目发展光伏发电。该项目一旦落地,当年就可以为村上增收6万元以上。

“ 前面这些项目都是靠上级支持才发展起来的,但我们不能老是这样靠政府输血来发展。我们将利用村上收入作为基础,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通过自我积累和引进社会资本逐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胡斌说。

--> 2022-12-22 本报驻湘潭县记者 张振宇 通讯员 周佳宇 周惠聪 本报驻湘潭县记者 张振宇 通讯员 周佳宇 周惠聪 1 1 湘潭日报 c82819.html 1 琵琶村的产业发展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