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12月26日

“2022年湘潭经济深度观察”系列报道

集合 立正 向前跑

——我市盘活国有“三资”工作走笔

本报重大报道工作室

今年5月,市财政局收到了一笔拨款申请,刚成立的市既有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需要为30多人添置电脑及办公桌椅。令人意外的是,市财政局并没有直接拨款,而是第一时间对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最终从对方的公物仓中调剂出相应的办公用品。这次物资周转节省了我市财政资金20万元。

公物仓是我市盘活国有“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的一个缩影,万楼·青年码头、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全市域屋顶光伏开发利用……今年以来,我市通过“三资一本账、预算大统筹”的工作思路,依托“用、售、租、融”等方式方法,让一大批“沉睡”资产变成源头“活水”。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盘活“三资”63.24亿元,市本级累计盘活“三资”51.65亿元,清理处置园区低效闲置、批而未供用地3211.4亩。

闲散“三资”大“集合”

有这样一个事实让人痛心。在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湘潭的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但与此同时,我市还有大量国有资源、资产的利用呈现碎片化的状态。一边是财政“紧平衡”,一边是资产资源“低效能”。因此,如何实现存量价值变现增值显得尤为重要。

组织引领“一子落”,“三资”整合“满盘活”。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等相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全省清理处置盘活国有“三资”专题会议部署要求,以“六类资源、五类资产、两类资金”为重点领域,用好“用、售、租、融”四字诀,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底子清、模式新,打出“三资”盘活系列组合拳,初步构建“三资一本账、预算大统筹”的工作框架。

其中,“三资一本账、预算大统筹”就是我市将盘清的“三资”底数纳入“一本账”管理,按照“一个笼子收、一个口子出、一个盘子统”模式,将所有“三资”资产资源纳入预算大统筹,实现“化零为整”,从而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截至目前,市本级纳入管理的“三资”总额 3946亿元,其中国有资产3039亿元、国有资源602亿元,财政资金305亿元,可盘活闲置低效资产389亿元。

盘活态度要“立正”

有这样一组数据让人瞩目。全市聚焦15个重点领域,2022年盘活处置闲置国有“三资”80亿元,2023年累计达到150亿元以上。数据来自《湘潭市2022-2023年“三资一本账 预算大统筹”工作方案》。据了解,今后我市将以实现“‘三资’一本账 预算大统筹”为根本目标,加快建立“一本账、一盘棋、一张图”为基础的国有“三资”管理机制。

态度决定方向,行动决定成败。为此,我市坚持高位推动,构建“领导小组+工作专班+项目指挥部”的纵向联动机制,采取“一月一调度”工作模式,领导小组参与工作布置和顶层设计,工作专班负责对重点领域问题消化、制定政策,指挥部强化难点、痛点、堵点的攻坚和疏通。今年以来,市委书记刘志仁研究部署,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贺波五次召开市长专题会,市政府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统筹推进盘活处置工作。

同时,针对权证缺少或不齐、资产市场价格远低于账面价值或者成本、处置决策风险大等难题,我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市财政局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创造条件支持存量资产盘活的通知》,在优化规划、容缺办证、公开处置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并明确“三个区分开来”为干事者撑腰,从制度上有效解决了资产盘活处置的各种障碍,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处置进程。

此外,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的要求,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层层细化责任分工,确保“任务到项、项目到物、责任到人”。市财政局定期调度通报,并将清查处置情况纳入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市政府督查室适时组织专题评估和指导督办,明确对不作为、乱作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拖延不落实、不执行处置任务,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处置收益等行为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助推经济“向前跑”

有这样一个理念让人钦佩。我市坚持“盘活存量就是做大增量”的理念,把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市资金、资产、资源的使用效益。

原万楼项目总投资2.46亿元,但是自2012年12月竣工以来,该项目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为了让万楼项目涅槃重生,我市创新项目建设投融资模式,坚持“以资源换市场、以存量换增量”的原则,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对万楼和周边土地资源进行盘活开发,建设万楼·青年码头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带动我市万楼—碧泉湖片区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有效满足广大市民对高品质文旅消费的需求,成为我市继韶山之后第二张文旅名片。

万楼·青年码头并非个例,我市还盘活了一大批增长潜力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采取“社会投资人+EPC+市场化运营”模式打造长株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以“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模式推进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园区目前已累计引进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258家;整合全市分布式光伏资源,采取“资源统筹+专业化运营”的模式,打造“一个屋顶”;整合全市公共充电桩资源,采取“产权转让+兼并重组”的模式,打造“一个充电桩”;采取“股权转让+债权转让”的模式,整合全市公共停车场打造“一个停车场”。

此外,针对市直部门固定资产闲置较多、利用不充分的情况,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实体公物仓建设,实现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闲置资产集中管理、信息共享、统筹调剂、循环共用和统一处置。截至目前,市级公物仓共向市“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湖南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市图书馆等25家市直单位和临时机构提供办公用房和通用资产保障,实现财政非税收入130余万元,资产回收率、资产再利用率分别达到77.16%、78.02%,节约财政资金近千万元。

今年9月,湘潭市获批全国公物仓创新试点建设单位,为全省唯一入选市州,并被国管局评选为“2021—2022年度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

(总策划:龙香玖 执行策划:王超 本文采写:谭涛)

--> 2022-12-26 日报 ——我市盘活国有“三资”工作走笔 “2022年湘潭经济深度观察”系列报道 1 1 湘潭日报 c82925.html 1 集合 立正 向前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