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湘潭·走基层”系列报道之七
乡村振兴指航向,伟人故里展新姿。近年来,韶山市以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聚焦红色主题,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教育,不断擦亮红色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同时,现代农业产业蒸蒸日上,乡村面貌锦上添花,民生福祉更加丰厚,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夯实基层基础,引才聚智兴业,是韶山市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韶山市农村“五星”党支部占比50%以上,各行政村全部实现书记、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县处级党员干部“一对一”包村,75家两新组织结对帮扶33个村,33个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派驻全覆盖;选派32名科技特派员到一线服务,组建了80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农村党建“三三五”模式和“五个到户”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乡村振兴的重心是产业振兴,韶山市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等方式,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其中,以2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5个家庭农场为中心,辐射带动600余户农户从事水果、药材、茶叶种植,打造了12个特色农产品品牌、10个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村级集体产业百花齐放。同时,韶山乡韶山村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办民宿、研学、红培等文旅项目,村集体年收入达1140多万元;韶山乡韶阳村引进韶峰山泉水有限公司,配套建设村集体控股的精品茶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超过70万元。银田镇银田村创办特色产业基地,种植灵芝、香菇、云耳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达100多万元。杨林乡瓦坪村探索推行“村、合作社联营”模式,集中流转土地种植迷迭香、蔬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如今,韶山市村级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达63.5万元,农民共同富裕的“蛋糕”越做越大。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韶山市创新基层治理,持续推进全国乡村治理和数字乡村试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由党员带头组建“乡村治理理事团”,积极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委员会、环保理事会、村规民约执行队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陋习、崇尚新风,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该市“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全国推广,公路“好路率”“隐患清零”“顽瘴痼疾整治”等多项考核,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多年全省领先,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一直以来,韶山市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聚焦人居环境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截至目前,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95%、100%,先后获评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同时,所辖4个乡镇全部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翻过一山,再攀一峰。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韶山市广大干群勠力同心,着力提升民生福祉,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向着“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