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80多岁的老父亲泡了一杯红茶,准备写春联。空气中充满了年的气味……
去年因疫情影响,我们四世同堂的十几口人,大都“阳”了,唯独父母亲没有“阳”。大妹、二妹戴着口罩,轮流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的一日三餐、日常起居。
疫情期间,我们几乎没有回过家,怕影响到年迈的父母亲。其间我忍不住回家了,那是因为要送防疫物资。那一次也只是在楼下,坐在车里,打开车窗,仰视着楼上两眼含泪的父母亲。
老父亲几乎每天都会花上几个小时,端坐在电脑前,打文件、写回忆录、写演讲稿、制作PPT。他操作电脑的水平远远超过有的中老年人。
去年,每天清早,打开手机,清早七点钟左右,家庭微信群里,准时有一张父亲在电脑上制作的,写满祝福语的图片,我们亲切地叫它“平安亲情帖”。哪一天这个帖子没有发出,父亲的电话准会响个不停。但这样的日子,这一年却没有发生过一次。
小年刚过,也正巧是我们几兄妹都“阳康”了。我们迫不及待地相邀,兴奋地携妻(夫)带子前往浏阳永安小镇,欢度春节。
我父亲是教师,母亲却是一个地地道道只读了几册书的农村妇女。他俩相携着幸福地生活在小镇上,80多岁的他们依然是小镇上人人羡慕的一对神仙伴侣。
我们四兄妹长大以后,分别在长株潭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们以居住在永安小镇上的父母亲为圆心,逢年过节,从四面八方,团聚在这个温馨的小镇上,共享天伦之乐。
东山顶上,一轮鲜红的朝阳,亲吻着宁静而温馨的安置小区。
爸爸,您准备好,马上就要吃早饭了。
妈妈,您洗漱了吗,您喜欢吃的面条就要煮熟了。
大清早的,三妹就在厨房里忙碌开了,边忙边大声地叫喊着。
三妹叫父母亲吃早饭的声音,就像军队的起床号。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四楼的家里赶到二楼父母亲的家,照顾父母亲的起居。
父亲早餐吃的是米粉。母亲不吃米粉,只吃面条。母亲对父亲是言听计从,只有这一点两老不同步。三妹就早早地从超市采购一批母亲最喜欢吃的面条。三妹说母亲早餐要吃一大碗面条,她吃的那碗面条够我吃二三顿。
节假日,这是我家餐厅经常上演的亲情剧。即使远在湘潭的我,也能想象得出这样的场景。今年这样的亲情剧继续浓情上演,更加充满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