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西气东输作为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工程,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为满足建设需要,大直径直缝埋弧焊管国产化被列为“十五”期间重大技术设备攻关专题项目。
一个项目犹如一粒火种,不经意间引发燎原之势。千里之外的湖南,湘潭华进重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进重装”)以此为航标,埋首在直缝埋弧焊管关键设备国产化道路上接续奋斗了22年。
立身:吃科技“饭”
2001年,华进重装的前身——华进科技,由李书华在湘大路口的大学科技园一手创立。
几经辗转,华进重装2018年落户韶山高新区。地址在变,名字在变,不变的是华进重装的“初心”——深耕高端金属管材装备领域,成长为国内少数几家可替代进口的金属管材装备供应商之一。
“开办至今,我们一直在吃科技这碗‘饭’。”这是李书华最引以为豪的立身之本。企业从材料研发起步,一寸寸跟进新材料制成品、零部件、生产线,如今延伸到服务商的范畴。如果以开餐厅类比办企业,他们等同于从养猪、种菜开始实践,技术线路长且全面。
西气东输工程的拉动效应,促进了钢管企业的蓬勃发展。当时,钢管企业的关键设备都从国外引进,快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自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引进国内第一条UOE焊管生产线后,李书华的企业瞄准机遇,为其配套,从此入行。
直缝埋弧焊管能够承担海洋及陆地油气、石油及天然气、煤及矿浆等介质的管道输送,其使用的机械式扩径机技术含量很高,是生产线上的五大主机之一。扩径的意义,一方面对焊管进行整形,提高焊管的直线度和圆度;另一方面消除钢管成形以及焊接过程中形成的残余内应力,提升钢管整体性能。此前,只有德国、荷兰等国的少数几家公司能设计制造扩径机。
德国的设备好不好?答案毋庸置疑。然而,高昂的服务费用、漫长的交货周期,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21世纪前,我国的油气输送钢管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达3万元/吨。国产化后,价格降至7500元/吨。”李书华回忆,在这种契机下,华进重装有幸纳入了国产化的阵营,把主攻方向定在了机械式扩径机,虚心向德国技术学习,并进行再创造。
华进重装生产的机械式扩径机,2012年在民营企业实现替代进口,2022年在国企中石油实现替代进口。
“我们用22年,走完了国产化这条路。效能达到德国设备的95%,价格却只有德国设备的1/3。”办完这件大事,李书华彻底卸下肩头的重担。
秘诀:知人善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吸纳人才方面,华进重装的招式可圈可点。
2009年,华进重装扩大生产,李书华一口气招聘了15个本科生。有人好心劝他,“大学生心气高,说不定搞两年就走,你这是白花钱。”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李书华求贤若渴,有一套自己的用人观,“走了也没关系,他们到哪里都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只要留下一个,我们就赚了。”
时光飞逝。14年后,当初招揽的那批人才,最终留下6个。他们熟悉产品,配合默契,个个都是骨干精英。不惜代价培养人才,将股权转给核心团队,公司不愁没有“后劲”。
华进重装还有一条“土政策”:员工凡是要上学、上课、参加考试的,只要报经公司同意,都算上班,名正言顺地发工资。政策激励之下,全公司搞学习、搞科研之风盛行,有2/3的员工学历再上一个台阶。
学习会不会耽误工作?在华进重装,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员工们把常人娱乐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个人能力提升后,反而为公司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光练好“内功”不算,华进重装还擅请“外援”。
湘钢焊接顾问、“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罗军,相继被华进重装邀请过来,指导焊接及加工方面的“疑难杂症”。
艾爱国曾经帮助华进重装解决过一个焊接难题。中石油一家公司的进口扩径机18米长的主轴断裂,缺乏备件,修复难度极大。经研究论证,艾爱国拿出解决方案,完美修复了主轴。
“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两位大国工匠的作风,这是最宝贵的东西。”有了一流的专家指导,华进重装的工艺水平突飞猛进。
目标:星辰大海
华进重装实现“二次创业”,分水岭在2021年。
彼时,李书华已将“接力棒”交给了彭德平,这是他当年招来的本科生中的佼佼者。
彭德平入职后,师承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先后攻读研究生、博士学位,并在2021年促成了华进重装万步炎专家工作站的成立,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在万步炎专家团队的倾力支持下,华进重装“底气十足”,承接了国内首台1500T/18.3m钢管全长扩径机组的研发任务。
“此前,能生产1500T/18.3m钢管全长扩径机组的只有德国、荷兰的企业。其中最难攻克的技术指标,就是如何为18.3m钢管实行全长扩径。”彭德平介绍。
以敢闯敢试的胆识直面风险,以奋勇争先的锐气开拓创新,该机组先后突破了低速摩擦塑性成形技术、在线扩径校直技术、扩径过程控制及智能实时监控技术、18.3m超长钢管的扩径技术等核心技术,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今年5月,该机组交付给中油宝世顺(秦皇岛)钢管有限公司,将首次应用于国内油气输送管领域。
“突破‘卡脖子’技术,我们在金属管材装备这一细分领域,算是为国家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彭德平介绍,国内油气输送管道使用的钢管大部分为12.5m,做到18.3m后,在一定距离内,环焊缝将减少很多,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升安全性能和施工效率。
华进重装与万步炎专家工作站的“双向奔赴”,还体现在合作制造“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深海取样器等一些设备上。
这也喻示着,华进重装未来的征途将面向“星辰大海”。“我们的发展战略分两步走。第一,继续深耕金属管材装备领域。第二,积极开拓海工装备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小小细胞,华进重装在历史的坐标系里,再次瞄准了新的方向。
敢在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