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夜雨有声,击碎了无边愁绪。氤氲里醉了梦痕,让离家的旅者也多了三分惆怅。
思绪纷飞间,我翻出《雨夜短文》,虽不可造就闲潭落花之梦境,却借着这几分夜雨之雅致,沉浸于半梦半醒间。
梦里,我看见余秋雨先生行走在夜雨中。朦胧间,他止步驻足“蜀山行旅图”前,回味千年之文化命脉。待品味了那苦涩的夜雨后,又大步踏向未来,写下这滚烫的字句。我摩挲着平整的书页,细密的文字躺在白纸上严肃而安静,我无法想象那探索的路途是怎样艰难曲折,或是遥远。
记忆中,这本书买回来后我很少翻阅,若不是这偶然的夜雨,它只会躺在角落,静静地被岁月掩埋。我不禁怅然,书中那千年文化为何不能被代代传承?
古往今来,我们不断回望历史,渴望借古人的经历酝酿自己的一番思绪,在这回溯中似乎也达到了怀古的目的。收藏者在满屋古色古香的画卷里是否领悟了作者当初的目的,我无从得知,但在这夜雨里,我却收获了两三秒的“大彻大悟”。假设非要在墨迹未干的字迹后寻找诗意也并非不可,只是我想,在这简单的一场夜雨里,我已回溯出古文明的痕迹。
余秋雨先生在《夜雨诗意》中写道:“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在嘈杂的雨声和室内的寂静交织的时空里,我确实享受了一刻静谧:我像梦游天姥山的李白,不似有“魂悸魄动,惊起长嗟”之感,却也被时缓时急的雨声感染,丝丝冷意弥撒开来,铺就一方天地,我徜徉其中。我不能生硬搬出“话别巴山夜雨”,更无法将惆怅强加于羁旅之人心中。我们同立于这片天地间,从中汲取不竭力量,供自己前行,多余的感慨都随一声声嗟叹留于夜雨里。我钦佩那些孤苦的能于短暂的慰藉里拾级而上的人,或许他们能在夜雨里造就滚烫的灵魂。
我忆起无数歌颂夜雨之人,但如今已鲜有人能再写成一篇“夜雨诗意”。我几番梦中寻望,再难看到“青灯古寺”,供我在世事沉浮中聊以自慰。
夜雨在无声中挽救了无数消极的灵魂,在越来越精致的生活里,我们扮演着被“幸运女神”眷顾的人,于是把苦难挣扎都抛诸脑后,就这样辗转沉浮。
我合上书,有一瞬间的迷茫。在一望无垠黄土文化里,无论是生命意蕴或精神意蕴,我们都需一场“夜雨”,以供踩着泥泞步向未来。
我再次望向窗外那淅沥小雨润夜色的美景,顿觉手中之书绽放耀眼光芒,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是思绪,是历史,这雨清欢美妙。
(作者系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