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04月25日

小学科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赵曙光 李雪

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是育人之本。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德育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科学探索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德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积极学习和运用德育技巧,通过精心设计德育环节,实现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生命教育

“珍爱生命”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水平也有限,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应重视科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的结合,从科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如何延续的,进而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主题班会或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保护生命、珍爱自然的意识。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生命世界”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种子的繁殖”时,学生需要掌握植物的繁殖方式,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融入生命教育。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能否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是否看到过父母种菜或种花,他们又是如何繁殖这些植物的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的繁殖视频,引导学生种植不同繁殖方式的植物,对比其成长变化,让学生认识到物种延续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其次,当学生掌握了植物的繁殖方式后,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课后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选择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亲自动手实践、繁殖自己喜爱的植物。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导致植物繁殖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与不可复制性,让他们懂得珍视与尊重自然。

同时,通过将植物繁殖的知识迁移至学生自身,同步分享教材中有关人体系统的知识和保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及生活阅历,体验生命的神奇,从而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珍爱生命。

开展劳动教育

科学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既可以在科学课堂中实施,也可以在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外实践性活动。例如,为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植物繁殖方式有更深入的认知,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与家长共同培育一株植物,如多肉、草莓等。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学生需负责浇水施肥,并每日密切关注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变化。

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和落叶,组织学生开展“认养一棵树”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认养一片草丛或者一棵树,利用课余时间关注植物的生长状况,并确保周围环境的整洁与美观。学生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观察并照料所认养的植物,清除植物周围的杂草和垃圾等,并为其浇水和施肥。这不仅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能让他们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了解到植物的生长状态。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科学教育中,适时渗透德育是非常必要的。此举不仅可以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实现科学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要认真思考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并厘清德育思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抓住德育点,找准机会,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湘乡市白田中心学校、湘乡市起凤学校老师)

--> 2024-04-25 赵曙光 李雪 赵曙光 李雪 1 1 湘潭日报 c109235.html 1 小学科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