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05月06日

刘建军:香菇产销行业的一颗新星

本报记者 黄武平

“涉农产业领头雁——村(社区)书记”系列报道⑥

作为传统“粮猪型”农业大镇的湘潭县石潭镇,在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吹拂下,稳定壮大粮食、生猪主导产业,同步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石潭香菇”品牌越来越响,产品畅销省内外,陆续涌现出许多优秀经营主体和个人,甘泉村现任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刘建军及其创办的湖南强君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从建筑领域改行从事香菇产销仅7年,但通过刻苦学习、诚信经营,企业一直产销两旺,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两业”(产业、就业)增收致富带头人。

回乡创业献真情

4月30日,刘建军正组织20多名村民清理香菇大棚,准备铺排新一轮菌棒。目前,他的香菇基地共计流转50多亩土地,其中约有30亩地是香菇栽培大棚,另外20多亩种植了蜜柚、黄桃等10余种水果及蔬菜。去年,他的香菇及菌棒总产值200多万元,支付菌种成本、人工工资、股东分红及其他生产费用后,他个人纯收入10多万元。

刘建军今年53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熟人到外地搞了20多年建筑业务,直到2011年回乡担任原龙泉村(现属甘泉村)村主任,才陆续放弃建筑业务,并通过自学获得了大专文凭。

“我从建筑工地打工仔逐渐成长为包工头,吃了不少苦,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知识和经验。既然村民信任我,推荐我担任村‘两委’负责人,我就得舍小家为大家,尽心尽力替集体谋发展。”刘建军说,随着村里的青壮劳动力陆续外出经商、务工,耕地弃耕以及留守中老年人无所事事等现象日益突出,他决心以身作则,努力想办法引导村民返乡创业、就近就业。

辛勤耕耘争效益

2017年,刘建军完全放弃建筑业务,联合另外两名村民共同投资160万元,流转20多亩不便耕作的高坎缺水田,开辟香菇产销基地。当时,村内年近古稀的向宗如老人因力不从心,退出了经营已久的香菇行业。于是,刘建军诚恳拜他为师,邀请他担任制棒、栽培技术顾问,并利用他原有的信息渠道拓展香菇市场。

在向宗如老人及周边其他资深从业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刘建军领衔的生产基地稳步发展壮大,集香菇菌种研发、菌棒制作及香菇栽培加工于一体。目前,生产基地拥有香菇栽培大棚50个、菌棒制作车间1个,烘储、冷库及废弃菌棒发酵制肥车间各1个;年产香菇菌棒20余万支,主要用于自身香菇生产,附带向周边乡镇部分种植户销售菌棒,增加收入来源。

刘建军介绍,香菇为一年一种食用菌,采收期是每年9月至次年4月,10月、11月为高峰期。生产基地平均每天可以采收鲜菇1000公斤左右,最多的一天达5000公斤,年度总产量超过18万公斤。这段时间,栽培大棚控温控湿至关重要,稍不注意就会因高温“烧棒”而歉收。于是他投资打造了一口深水井,并与附近一所中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利用暑假期间学校用水量小的便利条件,为香菇大棚降温提供稳定的地下水源。

回报桑梓同富裕

近年来,刘建军顺应市场及部分客户需求,试验性栽培平菇、灵芝和木耳;并借助香菇、果蔬基地资源,投资打造休闲农庄,开辟体验采摘、餐饮业务。虽然目前这些副业效益不大,但通过适度规模的多元化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开拓香菇销路、打造香菇特色品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给附近村民增添了就业岗位。

香菇产业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特点,鲜菇、干货市场需求量都很大,发展前景广阔。刘建军及其合作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攻克了香菇生产的“水帘式温控”“立体型育菇”“半生料灭菌”等技术难关,引进的菌棒自动化生产线有效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成品数量和质量,效益节节攀升。他的香菇基地从前几年承接产业扶贫到如今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甘泉村提供了“一村一品”发展平台。其中,除长期性管理和技术岗位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每年还需要支付临时用工的劳务工资40多万元,他总是优先安排附近10多名脱贫户、监测户成员做事;同时,他还采取“统分结合”模式(统一建造大棚、统一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产品,分散经营管理),带领部分村民栽培香菇,让他们实现稳定增收。

--> 2024-05-06 黄武平 本报记者 黄武平 1 1 湘潭日报 c109626.html 1 刘建军:香菇产销行业的一颗新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