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05月07日

湘潭民办厂子趣谈

张岱

20世纪70年代湘潭有童谣唱道:“十六总,白铁铺,剪铁如同剪烂布。十七总,真奇怪,婆婆佬倌搞机械。”

对湘潭民办厂子而言,上世纪70年代确实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说最好,一是成本低。原材料货真价实,劳动用工成本低。人人讲诚信,不存在有人收货不付款。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稻草来料加工做草绳子、草包的草制品厂,用楠竹加工的竹器厂,用生石膏变熟石膏的粉笔厂等,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三是政策环境好。因为都是小集体企业,无论是街道办事处还是一轻局、二轻局都把这些厂子当亲生崽看,想法解难题,从不打秋风。那时无交税一说,工厂上缴利润给相关单位。在群众监督下,厂里行管人员少之又少,干部要参加体力劳动。厂里也没有招待开支。老工人尤其是八级工的工资远高于厂长书记。那时把政府叫人民委员会。人委会的领导下企业,要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吃饭是要按餐交伙食费的。那真是一个劳动光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

说最坏,一是劳动强度大。当时是“有机成本”含量不高,能用人就不用机器。二是基本没有什么福利。湘潭当时除湘钢、电机、湘纺等六大厂矿有汽水、白糖、绿豆子和劳动防护用品发,民办小厂子对这些想也莫想。三是基本没什么研发。我家对门有个窑湾无线电厂。当时高音喇叭要得多,他们就专做春雷牌电子管扩音机。这个机子因为是毛主席家乡生产的,还行销大江南北。不过该厂无核心技术力量,一个总工还是采取星期六工程师的模式,以当时河西区人委会的名义向市人委会打报告,从市无线电一厂借过来的。其他婆婆姥姥晓得焊点锡焊,绕点漆包线就不错了。后来该厂搞“两参一改三结合”,大干快上搞跃进,和沿江路粮店合作搞电动称米机,终因技术过不得关,米不是称少了,就是称多了,搞得该厂上下唉声叹气。当时还不晓得有什么研发风险、容错原则。只记得有一个晚上,该厂没关大门,街道张书记给他们讲话。张书记是农村干部出身,讲话直套、声音洪亮,连我们住在对面的都听得一清二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试验的三大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之,最后是热烈的掌声。

那时湘潭街上有三个厂名令外地人越想越玄妙。一是十五总的湘潭市竹器拉丝厂。竹器怎么拉得丝出?二是唐兴街的湘潭市紧固件蚊香制品厂。紧固件蚊香是什么样范?三是东坪镇的湘潭粉末冶金厂。什么粉末可冶出金来?这三个问题比湘潭不产槟榔而街头巷尾到处是槟榔铺子还玄妙。

终于,随着历史车轮的飞转,这些厂子和名称走进了历史的深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那些在八仙桥闲聊的老人,端起一杯浓茶喝一口,还能不时说起这些厂子。也不时有南风拂过那些已消失的厂子的旧址,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 2024-05-07 张岱 张岱 1 1 湘潭日报 c109672.html 1 湘潭民办厂子趣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