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脸庞,成熟稳重,话不多,这是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厂炉外精炼首席技师陶恩琼给人的第一印象。说起他获得的各项荣誉,“全国工人先锋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湖湘工匠”等,这位老师傅显得很腼腆,但聊起老本行炼钢工艺,陶恩琼却抑制不住兴奋和激动,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兑铁、冶炼、出钢……入行27年,炉外精炼的过程他再熟悉不过,却怎么也看不厌。“我没事就喜欢到炼钢炉旁转悠,看看生产技术和成本控制还有没有创新的空间。”通过刻苦学习和积极钻研,陶恩琼实现了从“门外汉”到湘钢首任精炼首席技师的身份蜕变。
“一定要成为一名
优秀炉外精炼工”
“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炉外精炼工!”来到炼钢厂的第一天,陶恩琼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车间的情形。“热得不行,看久了眼睛痛,待久了浑身痛,”陶恩琼回忆,炉内温度上千摄氏度,生产现场温度居高不下,工人们额上的汗水源源不断顺着脸颊滴到衣服上。
在这之前,陶恩琼从没接触过精炼,刚上岗时与班员技术差距大。为了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他逼着自己学习LF炉工艺、设备和操作技能,《精炼500问》《精炼造渣》等书籍成了他随身必带的物品,下班后也经常泡在图书馆。他还要求自己一天一问,坚持每天下班后自己分析找问题,做记录。在厂部派出实习时,他自掏“腰包”拜师学艺,经常追着师傅问,笔记写了三大本,大伙都戏称他是个“问题青年”。
对很多人来说,通过肉眼观察炉内的温度,难度不小,但在炉外精炼岗位上的“新”兵陶恩琼看来,目测温度只是一名炼钢人的基本功。凭借着这股子干劲,他通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学习,就将一些工艺、操作要点熟记于心,而且还掌握了钢包炉设备电气、液压等多项专业技术。
从2003年起,陶恩琼在公司内部组织的历次技术比武中,连续三次获第一名,并成功获得“精炼技师”资格证。
“感受炼炉的灼热,听听厂房内的喧嚣,让我觉得特别踏实。”陶恩琼说。
首创“陶氏操作法”
突破关键难题
帘线钢的冶炼是评价钢铁企业冶炼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冶炼过程中,若控制不好常常会出现“冷钢”现象,如不及时处理,整罐钢水将会报废,且钢水罐的后续处理难度很大。
前些年,湘钢也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一直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喜欢啃“硬骨头”的陶恩琼接下了这个重担,凭借在一线工作多年的经验,他利用长弧光化冷钢,同时提高变压器档位,降低其功率后的弱弧流慢慢熔化冷钢水,以达到精炼目的,彻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高碳钢“冷钢”问题,每年为公司创效益200多万元。车间将其命名为“陶氏操作法”,该技术创新成果使陶恩琼所在班组获评“全国优秀QC攻关小组”。
随着湘钢大力发展品种钢,公司由“优钢”向“特钢”转变的步伐愈加坚定有力,陶恩琼也在不断探索技术新高度。面对生产节奏加快、缩短生产周期的需求,陶恩琼把缩短钢水运转周期作为下一个冲锋的山头。凭借那双二十余年“炼”就的火眼金睛,陶恩琼在白渣形成的十分钟内就能完成脱氧工作,比其他人效率快了一倍。“干了这么多年,我知道炼钢工艺异常复杂,在工艺路线不能改的情况下,改进钢水脱氧技术仍是我们的主攻方向。”陶恩琼说。
超低碳、超高铝、高镍钢批量生产,成功开发了超低P超低S生产工艺……多年来,陶恩琼的创新成果不断。
自己淋过雨,所以陶恩琼总想替别人撑把伞。
陶恩琼坦言,自己没几年就要退休了,但钢铁事业生生不息,事业发展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为此,他积极践行公司“人才是天”的理念,将自己的实际操作和理论成果,汇编成操作手册,悉心传授给年轻同事,工作时更是手把手言传身教。在陶恩琼的“传、帮、带”下,许多同事得以迅速成长,这些年先后为湘钢板厂生产线炼钢精炼工序输送了8名炉长。
因为热爱,所以用心;因为用心,所以出彩。自始至终,陶恩琼都坚持着自己的炼钢梦想,为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而不懈奋斗。“我将继续用智慧与双手完成好每一次生产任务,为大国制造贡献炼钢人的力量。”陶恩琼说。
劳动铸辉煌 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