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自动监控是环境污染监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但也有企业打起了歪主意,在自动监控设备上动“手脚”。如何破解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自去年底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现场端门禁监控系统建设以来,我市凭借技术手段治“技术病”,全面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水平。
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5月8日上午,第三方运维人员何文俊来到湘潭中环污水有限公司污染源自动监控站房,经门禁系统人脸识别后,站房门自动打开。何文俊走进房内,对自动监控设备进行检修维护。自他进入站房起,房内2个监控全程360度无死角“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湘潭中环污水有限公司分管生产和环保的副总经理段清告诉我们,能成功通过这个门禁人脸识别的仅有3人,除了第三方运维人员外,另外2人是她和化验室一名需进行数据比对的工作人员。
我们在现场看到,这个污染源自动监控站房外还新装了一个十分醒目的监控,全天候对准湘潭中环污水有限公司污水出水采样口。这家公司总共在污水进、出水口污染源自动监控站房内外装了6个监控,对污染源自动监控全方位监视。
“智能监管让数据造假无处遁形。”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刘云介绍,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现场端门禁监控系统接入了市污染源质量管理系统,他们不仅可以实时查看污染源自动监控站及排污口实况,还能在企业自动监测数据异常时进行溯源,靠证据“说话”,让数据造假者“认罪”。
据悉,我市投入5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对全市90家重点监管企业167台套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现场端门禁监控系统,目前已完成103台套建设任务,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现场端门禁监控系统全覆盖,确保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真实可靠。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污染源自动监控是生态环境部门对企业排污进行监管、有效防范偷排漏排行为的重要手段。近两年来,国内多地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造假案件见诸报端。一些企业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的手法层出不穷,导致在线监控平台获得的监控数据失实,生态环境部门的“千里眼”不时处于失明状态。
破解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是生态环境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监管难题。去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湘潭市污染源自动监测监管管理办法》,明确排污单位应当将其所属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的门禁系统、站房和排污口视频监控系统接入污染源质量管理系统。市污染源质量管理系统由市政府出资建设,后续还将接入电力监管、油气回收监控以及移动执法监管等数据,实现全市各类污染源“一条龙”监管。
我市还成立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专业技术人才库,精选出一批废水、废气等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专业技术人才,助力生态环境执法水平再上新台阶,同时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还将联合湖南湘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不定期对全市所有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运维情况开展现场巡查,并根据现场情况开展比对监测,严厉打击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不正常运行以及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行为,让在线监控真正成为环境污染监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