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在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一旦出现重、难、疑点设备故障,大家都会喊“快去找木大师!”随着“木大师”亲临现场,设备疑难问题迎刃而解。而大家口中的“木大师”就是现任公司电机事业部电机试验首席操作师王增木。
这位“90后”从业13年,始终坚守在电机试验岗位一线,从一名刚出校园的学生逐步成长为技能精湛的全国技术能手。凭借一股执着钻研的劲儿,他把脉问诊,与设备“疑难杂症”死磕到底,成为同事和领导口中的“技能大师”“电机医生”,守护着机组稳定安全运转。
勤学善思,练就“治病”绝活
“我从小就喜欢玩‘电’,一节电池、一根铜线加两块磁铁,我就能制作一个简易的直流电机……”说起自己与“电”的缘分,王增木的脸上会露出得意之色。
王增木大学就读于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并毫不犹豫地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学期间,他进入“方鸷翔大师工作室”参加集训,在控制系统编程方面的天赋初露锋芒,并斩获一连串国家级大奖。2011年,王增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推荐进入湘电集团负责重点产品、科研产品以及特种电机的研发试验工作。
初出茅庐,王增木给自己设定目标——成为技能骨干。
“电机就像不会说话的孩子,有问题它说不出来,需要我们想办法把隐患找出来,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王增木说。在人才济济的湘电集团,王增木虽然学历不高,却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入职后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停地学习,向身边的老师傅请教,查阅相关资料,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经过无数次为设备“体检”,王增木熟练掌握了各种电机设备的试验方法,并练就了一手“治病”绝活,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就能准确判断设备缺陷,甚至可以凭借一段视频、几张图片和触感觉察电机是否运行正常,指出电机的大概“病症”。
“在特型试验站内,机器运转发出的噪声非常大。在这种环境下,师父也能通过震动的频率、噪音规律来辨别试验的电机设备是否有故障。”王增木的徒弟张璟颐说。
半生磨一剑,凭借着对电机事业的满腔热爱,王增木在工作期间陆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标兵、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湘工匠等众多荣誉。
攻坚克难,勇当开路先锋
最近这段时间,王增木格外忙碌,整个白天他几乎都泡在试验站。就在这间面积不大的试验站里,由他牵头研发试验的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水源泵站同步电动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王增木已经连续编写了两个星期的脚本,遗憾的是每次结果都会存在一点误差,需要从头再来。
然而,王增木只是一笑了之。对他来说,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碰壁是家常便饭。“要是短时间就能搞定,对我来说反而少了些意思。”王增木说。
早在2017年,公司承担研制的某国家重大装备任务,开发难度大、生产制造要求高、试验能耗大、风险大。王增木与团队连续奋战一年,才圆满完成试验任务。他提出的“直流馈能”方案,为国家节约试验消耗费用近1000万元。
2022年,公司承接10兆瓦大容量满载试验系统研究,但当时公司可承接的电机检测平台容量在10兆瓦以下。作为专业负责人的王增木提出采用两组变频器并联运行的方式,经过反复演算实操,最终项目取得成功。该项目研究成果,将公司产品的直接负载法试验能力提升至16兆瓦级。依托该研究成果,公司当年便承接了北京三一智能电机、中车电机的10兆瓦级以上的发电机委托试验任务,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技术攻关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王增木看来,科技创新成为各行各业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所得“战果”从试验室走向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从0到1”的锐意突破,也需要“从1到10”的久久为功。
乐于分享,甘为工匠“领航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木”齐参春满园。
2021年,以王增木为带头人,“湘潭市王增木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湘电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对多年来努力工作的王增木的最好认可。依托工作室平台,他组织工友们培训学习,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绝活和经验奉献出来,带领整个试验班子一起学习进步。
“我希望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把掌握的技术分享给更多人,把一个人变成一群人,把不会的教会,把会的教好,把好的由‘工’变‘匠’。”在王增木看来,电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公司走的每一步才能行稳致远。
创新钻研,勇于奉献,在王增木的身上,折射的是新时代工匠的光辉。他常对别人说:“选择你热爱的,热爱你选择的,那么你就一定会成功。”王增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劳动铸辉煌 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