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谷桔)5月18日上午,市博物馆内藏家、专家荟萃,来自湘潭、长沙的9位藏家将自己的珍藏品捐赠给湘潭市博物馆,共计184件套,其中不乏珍贵的国家三级文物,进一步丰富了市博物馆的藏品体系。
在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内,展陈着若干古钱币。如,展陈数量最多是战国蚁鼻钱,又被称为“鬼脸钱”,从湘潭县易俗河出土,是楚国仿制海贝形状的一种铸币;北宋大观年间的“大观通宝”铜钱、元至正十三年的“天佑通宝”铜钱、元至大二年的“大元通宝”铜钱等都是由湘潭征集的。在一次参观中,成戊平发现市博物馆内展出的钱币种类较少,而自己收藏较多,于是萌生了捐赠古钱币的想法。他认为,“与其束之高阁,让更多市民、游客欣赏到这些古钱币更有意义。”
刀币、秦半两、汉五铢、乾元重宝……成戊平共捐赠了151枚钱币,涵盖战国、秦、汉、新莽、北朝、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明、清、民国等14个朝代,是捐赠藏品最多的一位。这些钱币反映了不同朝代的审美和工艺特点,是研究古代货币制度和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料。
此次捐赠的藏品中,共有12件套国家三级文物,涉及多个方面。羊德顺捐赠了9件湘潭地方史料,其中3件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内容涉及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餐饮物价、土地房产等民生领域,对研究当时湘潭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罗如意捐赠了5件唐长沙窑青釉茶盏,是不可多得的单色釉精品,均被鉴定为国家珍贵三级文物;卢运全捐赠了4件文物,其中3件为国家珍贵三级文物,是研究战国及汉唐时期社会经济、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谭何易捐赠了一件墓志铭,记载了易氏兄弟的生平事迹,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兄弟合葬形制为湘潭地区少有,志文对研究湘潭本地经济史以及地名变迁史有重要意义。
此外,喻其军捐赠的藏品涉及历史、地方民俗等方面,反映了旧时湘潭地方漕银、田赋的征税史;胡劲松捐赠了8件陶瓷器,器形完整,富含时代和文化意义;吴懋捐赠了6件明清瓷器,做工精良,彩绘线条流畅,极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