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艳霞 通讯员 王兵 黄艳红
这里是伟人故里、红色热土——湘潭,美在红绿交融,风景独特。
这里是国家级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的核心区,工业之城蹚出生态之路,美在绿色低碳、生态宜居。
这里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美在山清水秀、人水相亲。
近年来,湘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领域、全方位、全地域、全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美丽湘潭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进。从城市到农村,从美丽韶山到美丽城总,从美丽绿心到美丽韶灌,再到美丽钢城,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湘潭正绿意芳华。
美在发展升级、绿色转型
龙年伊始,湘钢工业绿色转型就悄悄“火”了一把。2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湘钢探索钢铁行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经验。湘钢投入4.5亿元实施的高效余能发电项目,预计年发电量约13.5亿度,直接创收约9亿元,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2万吨,每年可节约标煤37万吨,备受全国瞩目。
绿意葱茏的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是当地著名的“打卡地”。一旁的雨湖高新区内,新能源材料企业红红火火。依托治理促发展,湘潭锰矿从“百年锰都”之殇实现“生态两型”之路的蜕变。园区培育出一大批新能源材料生产企业,其中湖南裕能已成功上市。2023年,该园区实现亩均税收绝对值居全市园区之首。
一河之隔的竹埠港老工业区也迎来蝶变,成了美丽的后花园。竹埠港新区建设正有序推进,湖南师范大学竹埠港实验中学在这里拔地而起,琅琅书声令人沉醉。
锰矿和竹埠港之变如同一扇窗,映射出湘潭“狠抓产业升级,推动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我们一手拒批‘两高’项目,一手培育精品钢材及新材料、新能源和汽车制造等11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打造3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湘潭市环委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湘钢、裕能、蓝思科技、吉利汽车、拓普汽车等一批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
气候投融资是湘潭一张“金字招牌”,借此东风,湘潭引导加大低碳重点领域贷款投放。过去一年,共促成应对气候变化领域13个项目获得中长期贷款39.8亿元,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经验获全国推介。
湘潭市还调整优化了产业、能源、交通三大机构,加快推进产业间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榜第67位,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40%左右、全省第一;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和光储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工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已累计降低3.5%;出台《湘潭港总体规划(2035年)》,开启湘潭公铁水多式联运新征程。
美在青山绿水、蓝天净土
线上,湘钢获得了国家最高级媒体的点赞;线下,湘钢工业旅游路线也颇受欢迎。这家传统型高耗能企业,早已从“污染黑名片”成了“绿色风景区”。
从2018年起,湘钢投资约6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改造,实施治理项目50多个,超低排改造全省钢铁行业领先。2023年,湘钢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较2018年下降了41%、52%、45%,厂区降尘量较2018年减少了57%。
这是湘潭出重拳保蓝天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湘潭市出台“重拳整治”十条措施、精细化管控、核心区域精细化管控、日常考核细则等方案,进一步厘清工作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常态化调度推进机制。“除了湘钢超低排改造,我们还开展VOCS综合治理、工业窑炉治理等,并建立138个小微站、2个交通站及尾气抓拍系统、1个组分站、1个雷达站等科学监测体系,进行精细化管控、临界天气应急管控。”湘潭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蓝天白云映照在一组组数据中:2023年,我市城市空气优良率达87.1%,综合指数3.78,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幅度分别居全省第四、第二、第一。相较于2021年,优良天数增加了10天,优良率上升了2.7个百分点,改善率居全省第三;PM2.5浓度下降了5微克/立方米,改善了11.6个百分点,改善率居全省第一。
强治理、守碧水,湘潭水更清。湘潭市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打好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24条黑臭水体基础治理,尤其是完成了唐兴桥、爱劳渠这两个“硬骨头”水体返黑返臭治理问题,打好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湘潭市还强力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攻坚城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提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守护群众的“水缸子”安全。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14个国省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100%,其中涓水入湘江口水质改善明显,提升至Ⅱ类标准;湘江湘潭段和涟水水质已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水府庙水库、涟水、韶山灌渠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河长制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创典型、护净土、地更净。湘潭市以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先行先试,合力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全市净土保卫战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2023年,湘潭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54%,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中湾村水输入型污染耕地源头防控形成典型经验获部、省肯定;“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通报表扬;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
美在全民行动、全民共享
湘钢蝶变,也少不了环保志愿者监督。在湘潭,湘潭生态环保协会志愿者不仅是生态环保工作监督者,还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
先行者带动后来者。协会将每月5日定为“环保宣传日”,在全市4000多块电子屏宣传生态环保工作、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如今,在湘潭人人都是绿色低碳生活的践行者、传播者。这些都汇聚成共建美丽湘潭的强大合力。
美丽湘潭,全民共享。“沙鸥翔集,叹为观止!”摄影爱好者陈俊杰特别爱到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用镜头对准这里的“精灵”,他在这里拍摄的120多种飞禽鸟兽,与烟波浩渺的水府庙水库及沼泽、远山和渔场,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据悉,摄影爱好者在湘潭已拍摄到250多种本土鸟类,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约50种。
一幅幅美丽画卷的背后,是湘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的持续提升。湘潭市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推进野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以湘江野鲤、鳊、鲫、鲌及四大家鱼为主要保护对象,重点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
湘潭市环委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求,今年4月,湘潭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湘潭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编制工作,全面推进美丽湘潭建设工作。
接下来,湘潭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城市样板;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环境优美城市样板;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样板;守牢美丽湘潭建设安全底线,打造安全健康城市样板;健全美丽湘潭建设保障体系,打造智慧高效城市样板;积极开展“美丽系列”建设,打造各美其美城市样板。
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美丽湘潭建设成效明显。
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湘潭基本建成。
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湘潭全面建成。
牢记嘱托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