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唐卫红
宽广田垄流水畅,连片池塘鱼苗欢。最近,位于雨湖区姜畲镇尚源新村的尚联渔场负责人刘少军每天忙碌不已,他和妻子一方面要打理分布在本村及附近青亭村的约100亩鱼苗繁殖基地、“鳖+草鱼(鲢鱼、鳙鱼)”养殖基地,同时还要接待各地前来购买鱼苗或请教养殖技术的同行。
尚联渔场是目前雨湖区唯一具备鱼苗繁育和销售资格的规模化育种场,也是我市发展莲(稻)渔综合种养特色产业所需合方鲫苗种的繁育基地,以及“一江两水”(湘江、涟水、涓水)增殖放流的鱼苗政府定点采购单位之一。渔场每年出产“四大家鱼”及鳜鱼、鲈鱼、合方鲫等近10种鱼苗3亿至5亿尾不等,平均年产值100万元左右,除去各项成本开支,年纯收入约20万元。每年与刘少军打交道的养鱼户大大小小有1000家左右,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的不下100家。
子承父业 专注育鱼苗
刘少军创办的尚联渔场距离主村道约50米,住房兼生产办公用房被10余座“井”格鱼池、大鱼塘包围,渔场四周是连片平整的稻田或菜地,来自韶山灌渠的活水在四通八达的沟渠中日夜流淌。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肥水美、产业兴旺,堪称鱼米之乡的“特写镜头”。
“我是子承父业,专注鱼苗繁育、销售,以此为生。”刘少军说,他从小就跟着父母“玩鱼苗”,耳濡目染,逐渐掌握了不少育苗实践经验。长大后,他到农校学了3年鱼类水产养殖知识,进一步提高了理论基础,并于1998年自行创办了尚联渔场。他立志在父辈的传统产业基础上,利用现代鱼类水产业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扩大产能、提高收益,开创鱼苗繁育、销售产业新局面。对待周边养大鱼的同行乃至繁育鱼苗的“市场竞争对手”,他一直坚持教学相长理念,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经验。
5月20日,又有3位养鱼“新人”慕名上门向刘少军请教,他从鱼苗的大小规格分类、投放时间和数量控制讲起,把鱼苗捕捞转塘技术要领、鱼塘日常管护以及常用鱼药、饲料使用方法等常识介绍得清清楚楚,来访者听得津津有味,一个劲地说“受益匪浅”。临行时,他们还主动添加了刘少军的微信,表示要经常请教,刘少军慷慨应允。
勤学苦干 务实搞产业
刘少军表示,规模化、职业化从事鱼苗产销,内在要求是必须掌握过硬的技术措施,外部要求是勤奋、诚信,缺一不可。这些年来,他始终以“学徒”自勉,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畜牧水产部门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政策和新的市场信息。他把鱼苗产销作为谋生的主渠道,同时也从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每当其他养殖户实现增产增收目标时,我的成就感、幸福感也倍增。”刘少军说。
按照行业标准,待销鱼苗的规格由小到大依次是水花、寸苗(6月底之前)、冬片、春片(次年),尚联渔场所产春季“水花”90%销往省内岳阳、常德等偏北地区。因为,养鱼和移栽早稻一样,季节性非常强,哪怕早养一天收成就不同。而春季湘潭的水温相比岳阳、常德等地略高,“水花”捕捞交易时间偏早10天左右,所以那边的很多养殖户选择来潭进购。刘少军为人厚道、讲诚信,双方因此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互惠互利。
锲而不舍 努力创品牌
尚联渔场成立近30年来,得到市、区、镇畜牧水产部门专业人员无微不至的帮助和指导,生产规模和效益节节攀升。2020年,在市畜牧水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心引导下,刘少军立足育苗主导产业,另外开辟了17亩“鳖+鱼”套养基地,通过一水两用、鱼类生活习性互补增加生产收益。截至去年,鳖年产量约5000公斤,供不应求,今年有望超过1万公斤。此外,多年来,市级增殖放流活动每年从尚联渔场采购各种鱼苗共计500万尾、莲(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每年采购合方鲫苗种1000万尾左右,这也是对他的鼓励和支持。他坚持公私客户一视同仁、鱼苗质量和数量绝对保证,每次都得到监督、公证部门的高度肯定。
谈到从孩提时代起40余年来的鱼苗繁育经历,刘少军表示:“尝够了其中的酸甜苦辣。”由于繁育鱼苗对水源、气候以及病虫害防治的要求都比较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血本无归。因此,每天从早到晚都必须到池塘边勤观察、勤思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说,尽管自己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数十年,但不利因素总是防不胜防。到目前为止,他的渔场每年都会发生数次鱼塘缺氧、鱼群生病等意外事情。好在防控及时,基本没有造成较大损失。因此,他经常在同行微信群里发消息,分阶段、按时令传播养殖技术,并提醒大家注意天气变化、水质变化和市场变化等,尽一己之力帮助养殖户止损增收。他决心以社会效益促渔场振兴,努力打造“尚联鱼苗”品牌。
乡村振兴看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