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武平
田垄里,早稻禾苗郁郁葱葱;山坡上,壮硕的黄牛成群结队悠然吃草;村道边,在建鹌鹑全产业链工地忙而不乱;古井旁,由村民自主打造的美丽屋场光彩夺目……初夏时节,走进雨湖区姜畲镇清泉村,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美轮美奂的景象。
5月21日,清泉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伟介绍,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积极汇聚多方力量,村容村貌持续改善,村集体和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3万多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清泉村是旷世逸才、红色志士杨度的故乡,全村617户2240人,拥有2200亩水田、1700亩旱地、800亩山林地、320亩山塘,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现代农业具备较好的自然条件。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村“两委”紧跟上级党委政府规划部署,锚定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目标,团结带领全体村民真抓实干、砥砺前行。该村每年的早稻生产任务有1500亩左右,主要依托引进的两家种粮大户完成。作为村里“一把手”的刘伟,以身作则,积极践行确保粮食安全的义务,每年坚持耕种数十亩至上百亩不等的双季稻,致力示范栽培低镉积累的高产优质稻,并且有针对性地流转缺劳力、缺技术的农户承包耕地,为全村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遏制耕地抛荒做出了很好榜样。村委成员邓艳其不仅村务工作认真负责、成绩可圈可点,而且,家务上也是一把好手,是公认的“内外兼修”的女汉子。最近7年来,她和爱人邓炳林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业,常年存栏生猪130多头;同时,利用周围丰富的草地资源,每年放养20头左右黄牛,而且粮食、蔬菜、家禽等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夫妻俩每天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尽量节约生产成本,除非猪、牛出栏上市或有其他繁重农活才花钱请人工。村民陈涛是个拥有5万多粉丝的电商达人,常年以销售全国各地水果为主,生意红火,成为村里新产业、新业态的领头雁。村办鹌鹑全产业链基地预计今年11月投产,规划鹌鹑年出栏量达50万羽,为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搭建了有利平台。
截至目前,清泉村涉农产业规模经营主体近20家,村“两委”充分给予力所能及的优惠政策、市场信息支持,全力协调周边关系,帮助他们增产增收。
“无论对引进的外来种养大户还是本村农户,我们都坚持经济与社会效益并举原则,从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规模经营主体群。”刘伟表示,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村“两委”同样立足长远,注重汇聚多方智慧和力量。近年来,该村先后涌现了龚正良、许先铁、宋阳杰、刘辉阳等10多位新乡贤,有的利用自身人脉关系,主动为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到上级有关部门争资争项,有的自掏腰包无偿投资修路修桥、安装太阳能路灯,他们的义举在村里成为美谈。
其中,刘辉阳牵头打造富家组美丽屋场时,50万元建设费用由他兄弟仨无偿承担了30万元,村里争取到的2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暂时未到位,他也主动垫付。而且,从规划施工到后期维护,刘辉阳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兢兢业业参与义务劳动。
稳步发展中的清泉村新人、新事、新气象层出不穷,“湘妹子能量家园”积分制考核公示栏里有关产业发展、垃圾减量分类、村庄清洁行动、文明家风建设等方面的优秀典型不胜枚举,“清泉振兴”新画卷在全村干群手中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看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