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夏敏)5月28日,长株潭科技创新联盟——地方猪遗传资源持续保护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活动在潭举行,有关专家学者、行政领导及养殖企业主代表共100余人参加。
这次学术研讨活动由省科协指导,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是贯彻落实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的积极举措,更是打造优质湘猪“品种好、品质优、品牌响”形象的生动实践。活动旨在依托长株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进一步深化三市交流合作,搭建起地方猪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打造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次活动安排了4堂主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的《地方猪优良肉质形成机制及营养调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委员、吴常信院士专家团队成员方美英的《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评估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团队成员谢磊的《猪胴体不同部分分割性状的遗传解释及其基因组选择》,以及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员吴买生的《沙子岭猪遗传资源持续保种与创新利用》。此外,领导、专家及企业主围绕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遗传改良技术、可持续发展模式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长株潭三市是我省优质湘猪产业创新发展区,拥有沙子岭猪、宁乡猪、大围子猪等3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中沙子岭猪原产于我市。近40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沙子岭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在品种资源保护、种质特性研究、养殖技术优化、加工产品研发、品牌形象塑造、美食文化体验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成绩斐然。以沙子岭猪为育种素材、历时12年科技攻关培育的湘沙猪配套系,2020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在地方猪种质创新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助推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我市已形成涵盖沙子岭猪良种繁育、健康养殖、屠宰加工、品牌专卖以及餐饮体验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实现年产值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