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栽培的滑粘菇、凤尾菇,每天可以采摘100公斤至150公斤,而且非常畅销。”2月10日,湘潭县易俗河镇梅林桥村专业从事食用菌产销的村民马国华介绍,滑粘菇是一种珍贵稀有菌种,中南地区规模化栽培成功的较少,目前市场价每公斤30元以上。
梅林桥村村部后面有一处比较偏僻、狭窄的山坳,乍一看去,到处都是灌木林、菜地等,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走近之后便能发现,山脚有一座约40米长、10米宽的“暗堡”被丛林包围着。“暗堡”的顶部与地面基本持平,只有两个约1米高的透气窗显示着它的存在。
从“暗堡”一端的斜坡路走进去,穿过三重门,眼前别有洞天,这便是马国华的食用菌栽培基地。一排排整洁有序的多层钢架上铺满了菌棒,靠近大门的一边全部是凤尾菇,里面那一边都是滑粘菇。每支菌棒上,浅灰色的凤尾菇、金灿灿的滑粘菇挨挨挤挤,漂亮极了,让人爱不释手。
62岁的马国华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食用菌产销。他勤学苦练,对木耳、香菇、凤尾菇等常见食用菌的引种、制棒和栽培都很内行,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也是改革开放后当地勤劳致富的优秀典型之一。进入本世纪后,由于食用菌市场发生变化及其他原因,马国华改行外出投资包装印刷产业,靠勤奋工作、诚信经营赢得市场,每年收入也很可观。
2017年,既有生产经营头脑,又有敏锐市场洞察力的马国华,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号召,毅然决定放弃包装印刷业,回村重操“旧业”。他投资30多万元,在距离住房不远处的山脚新建“暗堡”,打造类似地下室的食用菌栽培基地,总面积400余平方米。他说,这里四周无任何环境污染,而且“暗堡”冬暖夏凉,便于控温控湿,相比地面建筑更有利于菌种繁育生长。
7年来,马国华坚持普通菌种与珍惜菌种相结合的原则,既为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凤尾菇,又生产质优价高的滑粘菇,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稳步实现增产增收目标。附近许多同行到他这里引种过滑粘菇,但由于滑粘菇对栽培技术、生长环境的要求都比较高,均没有成功,唯独他这里一直欣欣向荣,产销两旺。
目前,马国华的食用菌栽培基地年产量达40吨左右,年利润约30万元。生产销售各环节基本是夫妻俩自行负责,只雇请了一名当地村民当帮手。他的产品主要走线下销售渠道,常年有固定客户上门取货,所以供不应求。
在马国华回村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易俗河镇、梅林桥村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给予了大力支持。该食用菌生产基地既是全村2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典型,也是村“两委”鼓励返乡创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成功案例之一。
乡村振兴看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