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5年02月17日

激活安置小区治理的源动力

——易俗河镇飞鸽安置小区的蝶变之路

本报记者 尹义龙 通讯员 张又戈

元宵佳节后,走进湘潭县易俗河镇水竹社区的飞鸽安置小区,环境整洁,邻里和谐,居民安居乐业,一幅幸福安宁的生活画卷。很难想象,如今这个靓丽的模范安置小区,几年前还是一个电瓶车停放横七竖八、电线乱拉、黄土裸露、垃圾随处可见等各种脏乱差的小区。这一切的变化,还要从2023年易俗河镇推广“云龙山庄治理模式”说起。

从“政府兜底”到“业委主导”

飞鸽安置小区始建于2009年,目前共有19栋住宅楼,154户居民。其居民主要为水竹村、青光村、山塘村的拆迁户。作为湘潭县城镇化进程的产物,安置区的治理最早由天易经开区管委会“兜底”,后转交易俗河镇“兜底”。

所谓“兜底”,就是由政府负责各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垃圾清扫清运。粗放的治理模式,加上一些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安置区的人居环境不断恶化,楼道拥挤堆满杂物、公共绿化地被占用种菜、乱停乱放等各类问题层出不穷。

2023年,飞鸽安置区响应易俗河镇党委号召,召集安置区内的老党员和觉悟高的群众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进行自治。但是飞鸽安置区的基础不好,建设之初没有规划公共服务区域。面对现状,飞鸽安置区业委会创新探索了一条灵活的业委会办公路径,通过微信等平台进行线上沟通,线下则在业委会成员的家中议事。由此,小区的治理实现了“政府兜底”到“业委主导”的转变,小区治理走上正轨。

从“业委主导”到“志愿治理”

小区治理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如何解决?只有充分激发安置区住户的源动力,才是破题之道。

飞鸽安置区的住户,多为农村群众,有着农家邻里独有的真诚和热情。“小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达成共同治理维护小区环境的共识后,水竹社区和小区业委会以志愿服务代替统包统管进行治理,制定出台了《飞鸽安置区积分制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其中约定志愿服务参与者在完成单位时长的志愿服务后,社区奖励志愿者积分,每年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志愿者可以用志愿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对于志愿者中的优秀个人,还额外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大力发动社区党员带头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在制度的激励下,飞鸽安置区基层自治的源动力迸发出来,安置区住户踊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针对部分住户乱堆乱放、占用公共绿地的问题,志愿者挨家挨户进行耐心的沟通和劝导。部分生活习惯不好的住户,也逐渐改变了过去不文明的行为。

我们从飞鸽安置小区公共事务信息栏上看到,该业委会去年的工作经费仅有2000元。水竹社区相关负责人说:“用少得可怜的经费达到如此好的效果,这都得益于无私奉献的业委会和志愿者,以及所有小区居民的共同努力。”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人居环境水平提升,是当前所有基础薄弱、物业管理滞后小区的必答题。面对难题,飞鸽安置小区以制度引领,激发小区居民内生动力,实现了破茧化蝶的美丽蜕变。

--> 2025-02-17 本报记者 尹义龙 通讯员 张又戈 ——易俗河镇飞鸽安置小区的蝶变之路 1 1 湘潭日报 c124147.html 1 激活安置小区治理的源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