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承载着思想、经济和文化等多重价值,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对巩固深化思想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湘潭是红色文化圣地,拥有巨大的红色资源潜力储备和开发价值。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对湘潭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传播,是新时代红色文化赓续传承的迫切需求,也是红色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搭建数字平台 盘活红色文化资源存量
数字化资源库的建立是红色文旅资源保护、传播、活化的逻辑起点。地方政府、高校要加强交流合作,形成合力,系统梳理红色革命旧址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底数,利用走访、采访等方式,收集、梳理、挖掘与整合湘潭市各地能够重现红色历史、传承本源性社会记忆的原始材料,如遗物、事迹等。让原本分散式、碎片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信息,通过“建模、仿真、信息技术和处理”流程数字化,建立资源信息库分类储存,实现资源整合、保护传承和分类利用。同时,积极引进驻潭高校精品微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推进全市红色资源的集中展示、整合利用。
激发数字智慧
重塑红色文旅品牌竞争优势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文旅生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方文旅应当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数字+红色文旅”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以数字技术激发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意潜力,促进红色旅游与“人、文、地、景、产”等旅游要素相融合,与文化、生态、教育、金融等业态相融合,与智能工业、智慧农业等行业融合发展,推动以教育、观光为主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向红色文化凸显的多业态产品综合发展模式过渡,实现湘潭红色文旅多领域、深层次交融发展。
同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动态预测红色旅游市场的消费偏好,继而以市场需求为基点,以项目为引领,以产业链建设为支点,创新营销模式,构筑红色文旅数字品牌新格局。例如,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媒介优势,在搭建数字红色文化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加入电商和农产品“元素”,帮助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走出“深闺”,拥抱市场,扩大传播影响力。人们只需轻触指尖,即能通过行政区划、场馆类别、关联推荐等多维度定制搜索,有针对性地查询浏览全市红色资源,获取红色场馆的位置信息、虚拟场馆、精品课程、特色文创产品和农产品等多项关联资源。这既能给人们带来沉浸式、立体式和趣味性的虚拟现实体验,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又能打通乡村经济实体与城镇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与资金通道,带动农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
培育数字人才
完善培养体系和引才机制
加大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挖掘湘潭本地红色文化人才,加强引进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复合型人才,聚焦产品研发、技术指导、旅游接待与推广等专业技能培训,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具体而言,首先,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驻潭高校、企业与红色旅游景点之间的深度融合,共同制定基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实际需求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践教学和项目合作,促进数字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其次,开发多层次的数字人才培训课程,涵盖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创新实践等方面,推进定制化、定向化培养,塑造更多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数字人才。最后,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优厚的薪酬待遇、住房补贴和其他保障措施,为引进的高端数字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配套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通过以上措施,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力求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更好地支撑湘潭红色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课题:2024年湘潭市“领导出题·专家答题”社科规划课题“数字化赋能湘潭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24061);202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逻辑与路径研究”(编号:XSP24YBC125)
(作者系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