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中的亲友团”系列报道③
今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的持续强降雨,导致湘乡市棋梓镇连云村高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有80亩低洼田早稻毁于洪涝灾害。合作社负责人彭长军及其父亲彭继林、妹夫舒纲举、妹妹彭双清从7月9日忙到11日,利用多种农机具完成早稻“烂草移田”、抢插晚稻秧苗事宜,基本没有雇请人工。附近村民对他们的战斗力啧啧称赞,佩服不已。
其实,这样的劳作面积和劳动强度,对带领“亲友团”每年种粮面积超过1万亩的舒纲举而言,仅仅是“九牛一毛”。他探索实施的“1+N”种粮模式及突出成效,在湘乡乃至湘潭市粮食生产领域都很有名气。
返乡创业,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舒纲举家住湘乡市泉塘镇双江村,职高毕业后曾外出务工6年,凭借灵活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干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5年,27岁的他毅然辞工返乡务农,立志去做心仪的种粮专业户。那时,水稻生产机械化普及程度不高,耕、种、收基本靠人工。他和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才种了10多亩田。
“这样种田只能解决吃饭的问题,必须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舒纲举说,这一年的生产实践,让他长了不少见识。因此,他虚心向湘乡市、泉塘镇农技人员学习大面积种粮技术经验、了解市场信息,从2006年开始,陆续投资添置农机具,走产业化种粮道路。
当时,一台小型犁田机只要2000元左右,而一台收割机要20余万元,政府补贴后还要16万多元。深思熟虑后,舒纲举动员附近几个种田好友一起买,一起学操作技术。收割机效率高,轻松收完几个合伙人家里的稻子,还能出租赚回一些钱,大伙高兴不已。
随后几年,舒纲举购置的耕、种、收全程农机具逐步增加,掌握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也与日俱增,耕地流转面积从几十亩陆续增加到数百亩,效益节节攀升。他的妻子彭双清巾帼不让须眉,跟着学习粮食生产技术技能,各种农机具都能熟练操作。夫妻俩齐心协力,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成为周围村民赞赏有加的好榜样。
2013年,舒纲举与同村好友朱建军等7人组织成立了建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他又与村民陈荣桥等6人成立了荣桥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整合大家的农机资源和技术力量,在满足自身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对外承揽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其中,刚刚盛行的植保无人机业务量最大,“飞防”服务范围达到2万亩。
截至目前,荣桥农机合作社拥有履带式旋耕机、高速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烘干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各种农机具,以及智能育秧设施、农用车等共计200多台(套),总价值达1000余万元,其中舒纲举占了近一半。
近年来,舒纲举还动员在外办公司的弟弟投资新建现代化粮食仓储、加工中心,还将尚在上学的儿子也培养成了农机手,节假日回家参与生产劳动。“以‘双抢’为例,我开旋耕机整地,他们母子俩负责机插(机抛),每天可以插晚稻50亩,按农机手人均日薪300元的标准计算,可以节约900元。”他说。
跨镇生产,抱团取暖粮食夺丰收
持续多年的生产实践及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舒纲举增长了不少才干。从常规田间小拱棚育秧,到智能化控温控湿大棚育秧;从操作旋耕机、大型收割机,到掌控植保无人机、新型抛秧机等,以及所有这些农机具的维修保养,他都很擅长。更重要的是,他紧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步伐,探索实施了粮食生产“1+N”统分结合模式,“1”即合作社,“N”即按田块区域分片,设N个片长,分片包干管理、产绩挂钩。
近年来,舒纲举自身流转稻田面积达3000多亩,分布在泉塘镇、潭市镇、虞唐镇的8个村。他按区域位置分设5片,自己管理一片,其他4片分别就近雇请了一个片长,每人负责600亩左右,按每亩每季40元的标准支付劳务报酬,外加效益奖。与此同时,他动员4个片长每年分别自行流转、耕种300多亩田,由合作社无偿提供农机具、代购稻种等,以此增加收入。其中,片长谢志纲的哥哥谢志领,一直是舒纲举及其合作社的粮食产销合作伙伴。谢志领在株洲市从事粮食加工和销售,每年为舒纲举销售了一半以上的粮食。
“1+N”统分结合模式取得良好效益,舒纲举的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他陆续组织周边多个乡镇的20多家种粮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联社,将“1+N”统分结合模式拓展到社与社之间的资源共享、分散经营、独立核算,耕地流转面积累计超过1万亩,每年粮食产销两旺,实现互利共赢目标。这其中,就包括他舅子彭长军负责的棋梓镇连云村高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家人齐心,规模种粮连年创佳绩
舒纲举的岳父彭继林已经年逾古稀,是一位勤劳质朴的退伍老兵、老党员,还是资深拖拉机手,家境一直比较殷实,但始终没有放弃种田;舅子彭长军与舒纲举同龄,在舒纲举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彭长军则利用他家靠近某大型水泥厂的便利条件,长期从事汽车货运,每年收入都较好,却仍然坚持挤时间帮助父亲耕种家里的责任田。父子俩跑运输致富不忘本,在当地赢得很好的口碑。
2020年,彭长军被选任棋梓镇连云村村委会副主任。为了缓解村里种田暨发展粮食生产的压力,他与父亲彭继林商量过后,决定注册高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将规模化种粮在湘乡市内外小有名气的妹夫舒纲举拉进来作社员,首期流转稻田200亩。
对于岳父及舅子的决定,舒纲举欣然应允,并全力配合添置耕、种、收、飞防全程农机具事宜,细心指导他们操作。当时已近70岁的彭继林老当益壮,加之有开过拖拉机的基础,操作农机具自然一学就会,年轻力壮的汽车驾驶员彭长军更是如此。近年来,他们的稻田流转面积陆续扩大到500亩,占连云村稻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在全村5家种粮大户中规模最大。父子、夫妻4人分工合作,而且都能熟练操作各种农机具,尽量少雇请农机手,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生产成本。
由于棋梓镇连云村与泉塘镇双江村相距约30公里,而且舒纲举负责的建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任务较重,因此高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基本由彭继林、彭长军父子负责,舒纲举和妻子彭双清会在抢种、抢收农忙季节过去帮忙,家人齐心协力,生产经营有条不紊,粮食连年丰收。
“尽管是翁婿、郎舅关系,但我依然坚持‘1+N’的统分结合模式,成本支出、效益分红等账目清清楚楚。”舒纲举介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促进增产增收。去年,高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产粮200多吨,加上农机社会化服务收入及政府的种粮补贴,除去雇请人工、购买农资等各项成本开支后净挣2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高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棋梓镇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为周边5个村低收入、缺劳力的村民免费育秧、插田、耕地、收割等,每年义务服务面积达500余亩,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目标。
乡村振兴看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