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市农业农村局一支农技服务小分队来到湘潭县锦石乡文佳村,指导洪灾过后恢复生产事宜,并送去了一批蔬菜种子,由村“两委”根据农户具体情况进行分发。村民们纷纷表示,这真的是雪中送炭。连日来,这样的动人场景在湘潭县多个乡镇陆续出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业务科室、二级机构全力以赴助农恢复生产。
受台风“格美”影响,7月27日至28日,我市持续强降雨,造成5个县(市)区种养产业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湘潭县易俗河镇、花石镇、河口镇等涓江沿线乡镇受灾最为严重。
7月30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灾后恢复生产工作部署会,提出5项硬举措,出台《加快淹涝灾害后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及《关于支持湘潭县恢复农业生产行动方案》。同时,从相关业务科室、二级机构抽调精兵强将,组建5支农技服务小分队,其中种植业3支,畜牧兽医、渔业各1支,分别由一名局领导带队,以湘潭县为重点,采取包干到乡镇、村的责任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面打响灾后恢复生产主动仗。
推出的5项硬举措明确,对于禾苗受损率较大的晚稻田,一方面号召种粮大户调剂秧苗支援散户,或从外省、市调运秧苗进行补种;另一方面采取间苗的方式,从其他撒播田间抽取部分禾苗移栽到受灾田块中。对于无法在8月7日“立秋”前完成水稻抢种补种的绝苗田,鼓励规模经营户主体、农户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如玉米、油菜、蔬菜等,做到“水稻损失旱粮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
自8月1日以来,种植业3支服务小分队分别赶赴易俗河、河口、射埠、花石、石潭、排头、谭家山等灾情相对严重乡镇,实地查看农作物受灾情况,指导规模经营主体、农户采取“抢救一批、补种一批、改种一批”的模式恢复农业生产,并协助湘潭县及有关乡镇陆续从外省、市紧急调运晚稻秧苗。
8月5日上午,烈日当空,热浪滚滚。在湘潭县青山桥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万亩示范片晓南村生产基地,种植业第二分队成员走进田间“望、闻、问、切”,全面了解晚稻禾苗长势。分队负责人介绍,这片农田水淹时间不长,禾苗受损率较低。但是,细菌性病害和虫害已经显现,种植户要在促进禾苗早生快发的基础上尽快施药控制细菌性病害及虫害蔓延。他说,湘潭县及全市其他受灾农田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凡是被水淹过的稻田当务之急要做好保苗和防虫两方面工作。其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细菌性白叶枯病、基腐病,并通过喷施叶面肥促进晚稻禾苗返青生长。其次,目前正是二化螟、稻纵卷叶虫、稻飞虱发生的高峰期,也是最佳防治期,刻不容缓。
为做好湘潭县及全市鱼类水产养殖基地灾后重建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出台了《暴雨洪涝灾害后水产养殖恢复生产技术指引》,累计印发1000余份,并通过手机信息、微信群等渠道予以推广,帮助养殖户做好病害防控管理,提高灾后疫病防控意识与能力。为受灾养殖基地中洪水已退和尚未通电的大池塘送去消毒剂、增氧药物等200余批,竭力提振养殖户恢复生产信心。
湘潭县现有莲(稻)渔综合种养基地7.8万亩,绝大部分生产基地不同程度受到这次洪灾影响。连日来,洪水退到哪里,渔业服务小分队就跟进到哪里。8月1日,在湘潭县谭家山镇一家水产养殖基地,农技员们认真指导群众开展修补池埂、完善拦鱼设施、做好水体消毒等灾后恢复生产事宜。该养殖基地在莲田里放养了澳洲淡水龙虾10万尾。不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虾苗冲散得所剩无几,经济损失较大。渔业服务小分队领队对养殖基地负责人说:“我们已经帮你联系到外地一家虾苗繁育企业,等你这边的场地搞好后就会送过来;只要适时补苗、科学管理,就能够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除开粮食、蔬菜和鱼类水产业受到较大洪灾影响,湘潭县乃至全市的畜禽养殖业也有一定损失,畜牧兽医服务小分队同样每天战高温、斗酷暑,尽最大努力为养殖户减损、止损,助推有效恢复生产。接下来,市、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团结协作,竭力做好种养业受灾基地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为全面夺取农业生产年度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