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武平
盛夏季节,雨湖区长城乡高坪村“省四星级休闲农庄”花湘生态农场生意火爆——露天游泳场每天爆满,需要提前预约;荷塘划船采摘莲蓬的、树下休闲垂钓的比比皆是;餐饮娱乐区包厢天天满座、大厅还得“抢座”,农场对外销售的扣肉、时令蔬果更是供不应求。8月5日,农场主谢友民介绍,近几年来最忙碌的是5、6月钓龙虾的旺季,有时一天仅“杆子费”收入就有4000元。他和家人立志打造城郊生态农场品牌,为全市休闲农业产业树立榜样。
一农场: 乡村旅游好去处
花湘生态农场紧临老107国道(潭衡路),距离长城乡政府(砂子岭商圈核心区)仅3公里左右,目前耕地、鱼塘流转面积约200亩。人们从潭衡路边花团锦簇的大拱门走进去,顷刻间告别繁华都市、进入“世外桃源”。与大拱门直通的林荫主路,是农场的中轴线,两边整洁有序地分布着餐饮娱乐区、休闲运动区、蔬果采摘区和农产品加工区等。大大小小的莲田、菜园和果园周围,道路四通八达,路旁全部栽种着果树,一个区域一个品种,既美观,又为垂钓爱好者提供了天然阴凉。农场纵深处,果园和莲田间的空坪上搭设了鸡鸭棚,四周有网格围栏,不仅保证了环境卫生不受影响,还给游客增添了林下放养、有静有动的优美意境。
目前正值盛夏,农场里的桃子、枣子、柑橘、葡萄等挂满枝头,分别有多个品种;“一田一品(品种)”的荷花姹紫嫣红,花间沉甸甸的莲蓬让游客们垂涎欲滴。“我种果树不施化肥,只施农家肥,也没有使用催熟剂、膨大剂,完全是纯天然生长,所以比市场上的同类水果个头小,也没有那么好看;但味道非常好,营养更丰富。”8月5日上午,谢友民像往常一样耐心地给游客们介绍,这里四季蔬果不断,其中水果有30多个品种。需要采摘品尝水果的游客,只能选择农场内蔬果区域的果树。路边的果树特意保留了较多枝条,没有按照栽培专业要求进行整枝、控制挂果率,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花期、果期观赏价值,同时给摄影爱好者提供素材。
一家人: 返乡创业搞农业
1975年出生的谢友民,儿童时代就失去了父亲,靠母亲和姐姐抚养成人,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勤恳钻研的优良品德。他的祖屋就在农场入口处,门前100多亩低洼地是他所在村民小组的菜园、莲田和鱼塘等,每到汛期就容易被洪水淹没。因此,绝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经商、办厂或就近打工。
2006年,为照顾年迈的母亲,谢友民与妻子凭借在外打拼多年掌握的苗木花卉栽培技能以及建立的信息渠道,毅然选择回乡创业,租赁门前数十亩田地培育苗木花卉和养鱼。经过一家人连续几年的辛勤劳作,经济收入节节攀升,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到120亩;同时,他瞅准市场变化,逐渐将生产经营主业由花卉苗木产销转型为农产品生态种养,水中种莲兼养鱼(虾、鳖、蛙),陆地种植蔬菜水果、养殖家禽。他陆续投资对田土、鱼塘进行规划整理,刻苦学习、认真探索种植养殖技术经验,利用城乡接合部的区位优势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随着场地建设达到预期目标,餐饮娱乐、休闲垂钓、健身运动等服务功能日臻完善,2017年初,谢友民注册成立花湘生态农场(公司),走上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轨道,次年获得“湘潭市返乡农民工创新就业示范基地”授牌。
花湘生态农场常年雇请10名当地村民工作,采摘、培管等农忙时节还要雇请一定数量的临时工,生产经营井然有序,实现一二三产业完美融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目前,该农场已成功跻身湖南省四星级休闲农庄、优质农副产品基地以及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成为我市乡村产业振兴的优秀典型。
一颗心:诚信经营谋发展
从涉足休闲农业的第一天起,谢友民及其家人坚持绿色、环保、健康理念,稳步发展种养产业和餐饮娱乐业。原生态条件下饲养的家禽不到一定时间坚决不出售、不上餐桌,所有蔬果完全使用有机肥栽培、自然生长,确保优质优价。
近年来,谢友民拜师学艺,采取传统工艺加工扣肉、剁辣椒、咸鸭蛋等“花湘好有味”系列产品,不放任何添加剂、防腐剂;进购的原材料全部与周边农户或规模经营主体建立“订单生产”关系,以保证品质优良。通过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农场年产值稳定在150万元以上,最高超过250万元,每年支付劳务工资40万元左右。
在创业过程中,谢友民一直不忘帮扶乡邻,主动参与当地产业扶贫行动,经常优先雇请附近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工作,免费提供种子种苗,带领他们种菜、养鱼。2018年农场遭受洪灾后,自力更生恢复重建的困难时期,他依然按时兑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入股分红,因此获评雨湖区优秀扶贫单位表彰。到现在为止,还有30多户脱贫户在他的帮助下通过多种渠道增收。他说,无论自己的资金压力有多大、利润有多薄,该付的土地流转费、劳务工资、产业扶贫入股分红和原材料费等绝不拖欠人家的。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更广泛的关心和支持,把产业做大做强。
诚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