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08月07日

“重温韶灌建设史”系列报道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韶山灌区参建者陈秋莲“大战污泥塘”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叶沔渡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说的就是一个“拼”字。

没有追求,就没有人生。然而,人生的追求是那么的迥异,有的人苦苦追求名利、金钱,却失去了人生本身的光华;有的人孜孜不倦,坚韧执着地追求闪光的人生,他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留下了一行行、一串串流光溢彩的人生足迹。

20世纪60年代,奋战在韶山灌区工程建设工地的湘潭市郊区民工团长城营二连工农班班长陈秋莲,就属于后者。

忆当年,湘乡市山枣镇韶山灌区总干渠工地红旗招展,人流如织。在一口直径约500米的污泥塘里,16个青年男女正在清除齐腰没膝的污泥。

其中,一个身着花衬衫的女青年挥铁锹正干得热火朝天,在清一色的小伙子中显得特别打眼,她就是19岁的女青年、工农班班长陈秋莲。

污泥塘里的污泥深达三四米,泥中还含有成分较重的碱性矿物质,不到大半天,手脚就弄得红肿瘙痒,非常难受。参战的小伙子都有些打退堂鼓,可她那倔强、坚毅,一拼到底的性格,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秋莲的人生有如长跑一样,留下了一路拼搏的足迹……

她不到17岁就参加了工作,分配到湘潭市郊区一家企业。她勤奋好学,不辞辛苦,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65年6月,韶山灌区工程开工了,陈秋莲放着城郊轻车熟路的工作不干,多次申请要求参加韶灌工程建设。由于工作关系,单位没有被批准。

当郊区政府第二次动员民工去开挖总干渠的时候,她死缠硬磨,硬是让领导放手,让自己如愿上了工地,并担任了工农班班长。

他们一到工地,就遇上了“大战污泥塘”的重任,所担负的任务足足有20米长。他们连干了7天,仍然深不见底。

15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天天泡在污泥中,手掌打出一个个血泡都不觉得苦,可弄得全身红肿奇痒实在难以忍受,不少人闹起“思想毛病”来。

陈秋莲是班里唯一的女同志,因为是班长,出工总是走在前,收工少不了最后一个上岸,所遭受的罪并不比男青年少,但她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工余时间,她组织全班民工学习文件,使大家懂得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困难,并用《韶山灌区报》刊登的一些工地英雄事迹、模范人物来激励全班民工。

同时,她还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谈心方法做过细的思想工作。这样一来,原先闹着要回家的陈宗富说:“班长陈秋莲做我的思想工作硬是耐得烦。她是一个女同志都能坚持,我又有什么理由打退堂鼓,中途闹着回湘潭呢?”民工罗国民也说:“古代的愚公尚有移山志,我们这些长在红旗下的有志青年,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啰!”全班统一了思想,掀起了一个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热潮,过去唱低调的变成了先进,先进的变得更先进了。

陈秋莲知道自己是个小女子,但更是一个共产党员,深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共产党员就应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

陈秋莲常常这样自勉,也是这样坚持身体力行。

41天当中,陈秋莲除大雨天不能出工外,从未缺勤。挑污泥时,她和男子汉一样,总是一大担一大担地挑。由于她的带动,全班创造了高工效,在 311个劳动日中完成498个劳动日的工作量,出勤率达到97.1%。无论是工效或质量均为全营第一名。同时,她还组织8个民工骨干,由自己带队,主动到长城班支援,仅半天时间便完成挑污泥16立方米,使长城班全体民工深受感动,不久就赶了上来,如期如质如量地完成了突击挖河底污泥的艰巨任务。

自从来到韶山灌区工地,陈秋莲始终坚持“三同”,遇事就和班内同志商量,从不主观行事。对于班内同志的困难,也极为关心。衣服烂了,她帮助补好;衣被脏了,她为之洗好、晒干、收好;没有草鞋,她就趁雨天或休息时帮助打好。

一天到晚,陈秋莲总是忙个不停。一个班里,有了这样一位好班长,怎么不使民工感动而干劲倍增呢?怎么不叫人口服、心服与爱戴呢?难怪民工们都说:“陈秋莲是社教工作的尖兵,灌区的英雄,我们学习的榜样。”

--> 2024-08-07 本报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叶沔渡 ——韶山灌区参建者陈秋莲“大战污泥塘”的故事 “重温韶灌建设史”系列报道 1 1 湘潭日报 c114676.html 1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