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希台
洪水过后,湘潭地区又进入晴热高温天气,洪灾后如何迅速恢复水稻生长,减少农业损失,成了广大种植户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月6日,供销部门旗下企业湖南和尘种业有限公司农管专家从排水、补苗、施肥、病虫害防治、补种等多个方面,为大家科普洪灾过后水稻的管理措施。
种水稻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和尘种业农管专家提醒广大种植户:水稻本身是比较脆弱的,早春寒潮烂秧,五月低温不发,六月大雨洗花,七八月高温逼熟,九月寒露风危害等等,几乎每个月、每个生长阶段水稻都会面临风险。因此,干农业,特别是种粮,首先要具备高度的防灾抗灾意识。
那么,洪灾后如何迅速恢复水稻生长,减少农业损失呢?
第一是及时排水。
洪水过后,稻田中往往积聚了大量的雨水。这些水如果不及时排出,会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尽快组织人力和机械对稻田排水。天气转晴时,排水时不能一次性将田水排干,必须保留适当的水层,以免水稻因失水过多而枯萎。在阴雨天,可以将田水一次性排干,有利于水稻恢复生长。
第二是补苗与洗苗。
洪水过后,部分水稻秧苗(中稻)可能因倒伏或漂流而受损。对于这些受损的秧苗,要及时补栽或补种。同时,要用清水冲洗秧苗上的泥沙等杂物,帮助它们恢复光合呼吸等生理功能。对于倒伏的秧苗禾苗,要尽量扶起扶直。
第三是科学施肥。
禾苗受到伤害,可以喷施“碧护”或者磷酸二氢钾等生长素和叶面肥促恢复。同时,稻田中的养分往往大量流失,要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状况,可以追施少量速效氮肥和磷钾肥,但不要过量施肥,以免造成肥害。
第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
洪水过后,水稻的叶片和茎秆容易受伤,抗病能力降低。因此,要特别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包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水淹田尤其要预防好细菌性病害,如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和基腐病,发病初期或预防期,用噻菌酮、噻唑锌、噻森铜或三氯异氰尿酸等喷雾,5—7天视田间情况可再补喷一次。
总之,洪水后水稻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种植户朋友只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和恢复,减少损失。
今年,和尘种业代理的早稻品种“利优鱼翅”和中稻品种“臻两优钰占”在极端灾害天气中都有着非常优异的表现,展示了抗倒伏、抗病虫害、高产稳产的特点。和尘种业农管专家表示,好品种是种植增产增收的第一步,湘潭地区今年早稻严重减产的种植户朋友,可以挑选更好的品种种植,以期获得稳定的种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