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昳
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才俊,未及而立之年即主持旧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申报》之副刊《自由谈》,发表了包括鲁迅等许多革命作家、进步作家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又主办了进步刊物《中流》,寓国难当头之际作中流砥柱之意,鲁迅先生遗嘱亦在此发表;30年代后期,又参与抗战文艺刊物《呐喊》和《烽火》的编辑工作,为抗战到底鼓与呼。这位杰出的报人,就是中国新闻史乃至文化史上颇多建树,却又身后声名不显的前驱者之一的黎烈文先生。
黎烈文1904年5月18日诞生于湘潭县城小东门的仿陶别墅,出生之时家道中落,初中毕业才满15岁就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了书记员。1926年初夏赴日留学,年后负笈法国。1931年夏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翌年春回国。
《申报》副刊《自由谈》创刊于民国初年,素由鸳鸯蝴蝶派把持,所刊作品皆为“奇闻轶事猎奇”及茶余酒后消遣等逢迎小市民口味的作品。1932年12月1日,黎烈文接编第一天就在报上郑重宣布:“到昨天为止,这台上表演的,已告一段落了,闭幕了。从今天起,新的活动开始,幕又要重新开了,其中有什么?这里也不多谈。瞧着吧。”
黎烈文认为,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变革,《自由谈》应适应时代潮流,立足进步和近代化,不要离大众太远。黎烈文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连夫人严冰之临产也无暇照护。因产后发热,严冰之产子两周后便不治而亡。1933年1月24日,黎烈文在“自由谈”上登出《启事》道:“烈文最近遭遇不幸……现在内子丧葬粗了,烈文自即日起,照常到馆办事。惟思悲苦,难言奋斗,甚望海内贤达,时惠佳著,俾本刊内容,日益充实,岂惟本刊之幸,实亦为中国文化前途之幸也。”
鲁迅深为黎烈文的忘我事业心所感动,与茅盾一起为《自由谈》撰稿,支持这个有为的青年。一代文宗大师登高一呼,遂引得群山响应。瞿秋白、郁达夫、巴金、老舍等纷纷来稿,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横空出世,为阴云密布的上海滩打开了一个呼吸清新空气的窗口。左联青年也随之出动,使《自由谈》内容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内容偏重杂文、短评等民主、自由言论,引导广大市民关注社会事件,研究社会问题,一跃成为进步舆论的重要阵地。茅盾在《多事而活跃的岁月》中说:“延续两年的《申报·自由谈》的革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当大书一笔。”
黎烈文主编《自由谈》计一年五个月零八天。在共同战斗的经历中,黎烈文与鲁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据《鲁迅日记》粗略统计,鲁迅写给黎烈文的信有78封之多,可见两人亲密程度之一斑。鲁迅逝世后,黎烈文为抬棺者之一。他还在《中流》上出了“哀悼鲁迅先生专号”,其中就有他自己写的《一个不倦的工作者》。文中号召大家“像鲁迅先生,抱定一个理想,一息不停地工作下去,黑暗势力的壁垒才有攻破的可能。”
抗战开始后,黎烈文追随鲁迅至交、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在福建从事文化出版工作,为抗战宣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抗战胜利后,黎烈文又追随陈仪去台湾,结束了他近十年的半政界生涯,由此人生轨迹也从绚烂归于平淡。
去台后,曾怀抱“政治改进”和“社会进步”理想的黎烈文,因受陈仪案件牵连,在政治上备受当局打压。但他在台湾生活26年,安于清贫,以教学和写作谋稻粱,不失文人风骨。1972年10月31日,黎烈文在台北去世,终年68岁,身后萧然。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黎烈文渐为后人淡忘甚至误解,甚至有人称其为“反动文人”。巴金先生仗义执言,为友人鸣不平,在《怀念黎烈文》一文中写道:“他并未发表过反动的意见。我不能不想起那位在遥远地方死去的亡友。我没有向他的遗体告别,但他的言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埋头写作,不求闻达,‘不多取一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应当是他的遗言吧。”巴老此言,也算还黎烈文先生一个清白了。